“澤澤(化名),我們穿衣服出去玩嘍!”

天氣轉暖,帶兒子澤澤下樓玩耍是“媽媽”李月霞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之一。可就穿衣服這一件看似尋常的小事,常常急得她滿頭汗。“來,把小手捏成拳頭,真棒,再伸胳膊......”李月霞一邊引導着澤澤穿衣服,一邊嘴裏還說着話。

而此時,站在客廳的大女兒妞妞(化名)指着自己的鞋子咿咿呀呀說個不停,似乎想快點出門。

澤澤和妞妞是兩個特殊的孩子。澤澤今年6歲,是一名腦癱兒童,生活不能自理;妞妞今年12歲,是一名唐氏綜合徵兒童,喫飯穿衣都可以獨立完成,但是理解和溝通能力很差。他們的“媽媽”李月霞是寧夏銀川市永寧縣惠豐村的一位寄養媽媽,包括妞妞和澤澤在內,她的家20年裏先後寄養了4個兒童福利院的孤殘兒童。“我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堅持下來的,就是喜歡孩子,感覺跟這些孩子有緣。”談及此事,李月霞的眼中泛着淚花。

李月霞正在陪兩個孩子玩玩具。人民網 高嘉蔚攝

因爲患有先天疾病,妞妞和澤澤一出生就被親生父母遺棄,後來被收養在寧夏兒童福利院。

“與福利院裏的集中供養相比,家庭寄養的兒童更有安全感,迴歸家庭更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寧夏兒童福利院家庭寄養服務中心主任王津表示,家庭寄養是一種新型孤殘兒童養育模式,由政府出資,將部分孤殘兒童寄養在有條件的家庭。

受益於這種新模式,四個孩子先後來到了李月霞家中。

“一碗飯要喫一小時,一哭嘴脣就發紫。”李月霞回憶起澤澤剛來時的情景,抱着像火柴一樣,孩子肌肉很僵硬,脖子很軟,根本抬不起來。都說孩子能喫才能長,李月霞找中醫推拿,照着食譜做營養餐。孩子喫不了肉,她就每天清晨起牀熬骨頭湯;孩子咬不動水果,她就把水果榨成汁,一勺一勺地喂。

2019年夏天的一個下午,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澤澤舊疾復發,55歲的李月霞在ICU門口守了整整三天三夜。

雖非親骨肉,但依然父母心。

“妞妞每天要接受特殊教育課程的學習,澤澤還要接受康復訓練。”李月霞說,她不僅需要當孩子的母親,還要當他們的陪讀和康復訓練師。

用20個春秋守護4個孩子的成長,李月霞的付出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而可愛的孩子們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饋她。

澤澤現在已經可以下地走路,手也能夠張開抓東西,看着和普通孩子一樣。“妞妞雖然不會說話,但她從學校帶回一束花給我,還跳了她學會的舞蹈。”2021年母親節的前一天,李月霞收到了妞妞的節日禮物,激動得她緊緊抱住了妞妞,泣不成聲。

妞妞正在給李月霞跳新學的舞蹈。人民網 高嘉蔚攝

在銀川市永寧縣惠豐村,像這樣的“寄養媽媽”還有很多。目前有84個孤殘兒童生活在48戶人家。在過去的20年中,共有334個孩子在102個家庭裏生活過。

2001年,寧夏兒童福利院在永寧縣開展家庭寄養工作,當時的惠豐村婦女主任王書敏帶着王津在村子裏走訪,給村民們做普及宣傳。“因爲需要寄養的大都是孤殘兒童,很多村民都不願意。”王津說。

“說得再多,不如親自來做。”王書敏見狀,主動找到王津申請寄養,也成爲了一名寄養媽媽。截至目前,她的家先後有過寄養兒童5名。現在,康康(化名)和麗麗(化名)還跟她生活在一起。相比其他孩子,康康和麗麗可以跟王書敏進行簡單溝通,還經常在家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康康和麗麗正在認真地做遊戲。人民網 高嘉蔚攝

正因爲有了李月霞和王書敏這樣的帶頭人,這份愛心被不斷傳遞,越來越多的惠豐村村民加入了家庭寄養工作的行列,這裏也漸漸成了寧夏遠近聞名的孤殘兒童家庭寄養第一村。

“根據家庭寄養規則,當這些孤殘兒童年滿18週歲後,就要回到社會福利院生活。”王津說,照顧孩子固然辛苦,但分別纔像是要了命。

“送到福利院的兩個孩子我每年都要去看看,我都不敢想澤澤走了我該怎麼辦,他們比我親生的還要親!”李月霞紅着眼眶說道。

“相冊裏全是孩子們的照片,沒事就拿出來看看。”王書敏的手機裏早已存滿照片,卻一張也捨不得刪除。

一面之緣

他們便成了母子

沒有血脈關聯

他們卻勝似親人

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莫過於母愛

而這超越血緣的母愛

更是人間大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