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高超,勝在留白。

    蘇軾這樣評價:“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

    寥寥數筆,於方寸之間勾勒天地,於無畫之處生妙境。

    留白,是畫作的藝術手法,人和人之間,也是這個道理。

    花半開最美,情留白最濃。

    無論和誰在一起,都請記住這5條原則。


    01

    識人不必探盡,探盡則多疑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錯覺,其實是“親密無間”。

    俗話說:喝酒不超六分醉,喫飯不超七分飽,待人不超八分情。

    任何一段關係,越“毫無保留”,越難長遠。

    我哥有一次就講了個事。

    聚會上,他有個朋友試探性地問在座的另一個人,是否可以借他一定數額的錢救急,對方猶猶豫豫地推辭了。

    事後,他的朋友就一直耿耿於懷,

    覺得是這個朋友不夠義氣。

    我哥就說了,每個人的生活都自顧不暇了,你強加自己的難題給別人,只會讓你們的感情沉重,讓對方退縮。

    沒有人愛別人超過愛自己。

    所以不要隨隨便便去試探人心,並不是感情脆弱得經不起試探,而是結果你肯定會失望的。

    我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習慣性高估人和人之間的感情。

    正所謂,識人不必探盡,探盡則多怨。

    越是親密無間,要求就越高,稍有不和,便會產生裂痕,到最後只有形同陌路有一條路好走。

    世上沒有什麼感同身受,也沒有什麼不分彼此。

    再好的關係,也經不起試探。

    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走得長遠。


    02

    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

    馮唐的《三十六大》中有個故事。 

    臺北一家茶館中,幾個朋友相約喝茶。

    茶館主人當着他們的面,吹噓自己在鄉下承包了幾畝茶地,種出的山地茶皆是極品,世所罕見。 

    碰巧的是,幾位朋友中恰有一位從事茶業的老總,對茶知之甚深,一眼就看出茶館主人在吹牛,但他沒戳破,而是笑而不語。 

    老總爲人一向如此,對很多人很多事,都是抱着看破不說破的態度,在生意場上游刃有餘。 

    五臺山金閣寺門口的一副對聯上寫道:“看破世事難睜眼,閱盡人情暗點頭。”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都有犯錯出醜的時候,不要去做那個“火眼金睛”的聰明人,出一時的風頭,讓別人難堪。 

    能夠看破固然是一種能力,選擇閉嘴更是一種成熟。

    人生於世,不必處處出頭,不用事事爭先,不如收斂鋒芒,點到爲止。

    看破不說破,懂得給別人留面子,纔是高情商的表現。

    真正的修養,是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真正的智者,懂得知而不言,適時緘口。


    03

    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衆遠

    《傅雷家書》中是這樣教導子孫的: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

    有時候對錯並不是最重要的,跟家人相處,重要的是和和氣氣,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羈絆和感情。

    跟朋友交往,重要的是萍水相逢的緣分和惺惺相惜的情義。

    與人共事,重要的是攜手推進工作和共同成長。

    這世界上最殘忍的事,就是抓住對方的過錯進行指責,而不給別人寬容和機會。

    遇事不輕易指責,是對每一段關係保有容錯率的氣度,是允許別人犯錯,不求全責備,不苛責,畢竟誰能無過呢?

    《增廣賢文》中說“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能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用原諒自己的私心去體他人的難處,自然就容易理解和寬容。

    網上曾經有一段很火的話:

    你開車時討厭行人,你走路時討厭車。

    你是顧客認爲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覺得顧客太挑剔。

    你有一個兒媳,你嫌兒媳不懂事;你有一個女兒,你希望她掌管婆家大權。

    你打工時覺得老闆太強勢太摳門,你當老闆後覺得員工太沒責任心沒執行力。

    子貢曾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

    遇事不苛盡,凡事多寬容,纔是君子待人的修養。

    層次越高的人,越知道“得理也饒人”的道理,即使是責備別人的時候,也不會咄咄逼人,居高臨下。

    凡事看寬,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刻薄。

    做人有肚量,積口德,重涵養,方是長遠的處世之道。


    04

    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

    有句話說得好:“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獨立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過度謙卑和毫無主見的神情。” 

    高看他人不是錯,錯的是低估了自己。

    敬人有尺,姿態不可“卑盡”。

    關係平等,不卑不亢,方可惺惺相惜。

    劉姥姥在自己家境比較困難的時候,想去賈府謀點好處過日子。

    進了賈府,見到了王熙鳳後,交談中沒有一求二求三跪,直接說家道困難,家裏沒有喫的東西。

    劉姥姥有着莊稼人的豪爽、真實,不做作,把自己當人看,並不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臨走前,王熙鳳還給了劉姥姥二十兩銀子,劉姥姥甚是感恩,來年秋收時,特意帶着瓜果蔬菜來謝恩。

    這樣的劉姥姥並非只想着自己,也並沒有因爲在人之下瞧不起自己,這樣的人格纔是高貴的。

    人際交往有三種態度:俯視、仰視和平視。

    俯視者狂,高高在上盛氣凌人,藐小了對方。

    仰望者弱,誠惶誠恐頂禮膜拜,藐小了自己。

    平視者和,不卑不亢,既尊重了對方,也尊重了自己。

    我最欣賞的交往態度是平視,面對強於己者不卑不亢,面對弱於己者平等視之。

    在人之上,要把別人當人。

    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


    05

    讓人不必退盡,退盡則路寡

    容人要有底線,善良也要有鋒芒。

    做個可軟可硬、能進能退的人,纔是聰明的選擇。

    三毛在國外的時候,與外國朋友住一起。

    三毛脾氣本來就好,性格又佛系,於是事事能讓就讓。

    常是別人讓她做什麼,她基本二話不說就攬下。

    可慢慢地,三毛的退讓善良,都被她們看成了理所應當。

    有一回,屋內窗戶沒關,離窗戶更近的室友竟呵斥三毛:“關窗!你要凍死我們嗎?”

    三毛終於醒悟,出言反擊,從此之後,他們再不敢欺負三毛。

    沒有分寸感的付出,換不來對等的關係,反而會把自己逼入絕境。

    當代社會,人情冷暖尤爲複雜,“損人利己”不可爲,但“損己利人”,大可不必。

    小時候,我們總以爲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像《愛情公寓》裏演繹的那樣:“最愛的人在身邊,最好的朋友在隔壁。”

    經歷得多了,才發現人與人最舒服的關係,其實是“熟人生處”。

    關係再好,也要學會把別人當成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

    彼此之間,知進退,懂分寸。

    相處舒服的朋友,才能越過乍見之歡,走向久處不厭。


    識人不探盡,是分寸。

    知人不言盡,是慈悲。

    責人不苛盡,是肚量。

    敬人不卑盡,是自重。

    讓人不退盡,是智慧。

    做到這五點,纔是成年人之間最好的社交狀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