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餘承東:我們不是PPT車,5月份批量交車|一手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周永亮

來源:資本偵探(ID:deep_insights)

隨着百度、小米、創維等公司跨界入局,“新造車“再次成爲關鍵詞。不過,其中最受關注的還是華爲,它也是行業最大的“變數”。

華爲此前一再強調,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定位是“增量”部件供應商,其模式是通過輸出華爲的技術、軟硬件形成整套解決方案。

但因爲華爲涉足汽車領域陣線太長,涉及芯片、計算平臺、操作系統、關鍵零部件、ADS自動駕駛系統等衆多領域,且都是汽車中核心價值部分。所以,關於“華爲造車”的話題,時不時就會成爲登上熱搜。

最近一次,是在上海車展期間。4月12日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爲已與北汽、廣汽、長安三家車廠展開了合作,未來將共同打造汽車領域的子品牌;緊接着,4月15日,一則12分鐘的極狐阿爾法S華爲HI版試駕視頻刷屏網絡,這是首款搭載華爲自動駕駛ADS的汽車。

受這些消息影響,華爲汽車相關概念股開始逐漸走強。其中,廣汽集團、北汽藍谷、長安汽車、小康股份因爲與華爲的合作最深,最受資本市場關注。

據瞭解,在最近18個交易日裏,小康股份的股價從26.39元/股,漲到了61.26元/股,漲幅達132%。其中最近10個交易日中有6個漲停;北汽藍谷的股價從10.06元/股,上漲45%到14.6元/股;長安汽車和廣汽汽車也曾在幾天內,股價上漲近20%。

在這些公司股價大漲背後,除了華爲的“加持”,它們在新能源造車方面的實力,到底如何呢?

業績分化

在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進程中,比亞迪和北汽新能源(北汽藍谷的前身)是最積極的。其中,北汽藍谷目前推出EU、EX、EC 等多個系列車型,全面覆蓋 A00 級到 A 級車。自 2013 年起,它曾連續7年保持國內純電動汽車產銷冠軍,最高達到年銷 15 萬輛的規模,並在2017年銷量超過特斯拉。

不過,曾經的“王者”如今變成了“青銅”。2020年,北汽藍谷的銷售僅有2.59萬輛,同比大跌82.79%;營收爲52.72億元,同比下滑77.6%;淨虧損爲64.8億元,去年同期淨盈利0.92億元。

這也讓它成爲半停產的衆泰之外,虧損最多的中國汽車品牌。進入2021年,一季度北汽藍谷再次虧損8.98億元。

截至5月10日收盤,北汽藍谷的總市值爲510.12億元,僅有特斯拉的市值(6060億美元)的1/76,比亞迪(4205.66億元)的1/8。

相比之下,廣汽集團則是穩紮穩打。廣汽在電氣化方面的技術路線是,立足EV(電動車),兼顧PHEV(插電混動)與HEV(混合動力)發展,適當儲備FCV(燃料電池汽車)技術。

從產品結構上來看,廣汽集團旗下擁有近20款新能源產品,其中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佈局了大量混動車型,廣汽傳祺、廣汽菲克和廣汽三菱祺智推出了不少PHEV產品,電動車型則主要在廣汽埃安和廣汽蔚來。

年報顯示,廣汽集團新能源車產銷高增,全年產量7.71萬輛,銷量7.7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0%和36%。其中,廣汽埃安2020年累計銷量達6萬輛,同比增長43%。2021年第一季度銷量同比增長高達121%。從中可以看出,電動車是新能源汽車消費的主力。

業績方面,廣汽集團並未就新能源部分單獨列出。不過,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在2020年11月曾表示,算上積分他們已經全面盈利,這讓它成爲國內新能源車企中的“優等生”。

除此之外,長安汽車和小康股份,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發展緩慢。2020年,長安汽車在新能源乘用車的產能爲70萬輛,但當期的產量、銷量分別爲3.07萬輛、3.49萬輛;長安新能源公司在2020年的營收爲21.5億元,淨利潤卻虧損11.6億元。目前,長安汽車旗下有逸動 EV、新奔奔 EV、CS15EV 等新能源車型。

小康股份在新能源領域的存在感也不強,但其實它很早就已經開始佈局。2015年,小康股份便開始了自主開發三電核心技術。目前,小康股份旗下主要有小康EC36、賽力斯SF5等新能源車型。

銷量方面,小康股份2020年新能源銷量爲2.02萬輛,相比2019年的0.9萬輛同比增長123%。其中,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爲9336輛;業績方面,2020年小康股份實現營收143億元,同比下滑21%;淨利潤虧損17.29億元,同比下降2690%,幅度驚人。

不容忽視的是,補貼曾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據瞭解,中央財政從2009年起對新能源汽車購置給予補貼,原計劃於2020年底到期。但受到2020年疫情的影響,相關部門決定將補貼延長到2022年底,平緩補貼退坡力度和節奏。

梳理完這4家公司的財報數據發現,廣汽集團拿到的新能源補貼最多,超過12億元,另外三家則在1-2億元左右。

財報顯示,廣汽集團2020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爲12.28億元,佔新能源汽車收入(70.96億元)的比重爲17.3%。據瞭解,自廣汽集團開始發力新能源車以來,政府補貼從2017年的2.9億激增到2019年的23億,幾乎增加了10倍。

相比之下,小康股份2020年,新能源補貼爲1.93億元,佔新能源汽車收入(18.7億元)的10.33%;長安汽車 2020 年新能源補貼收入 6700 萬元。

其中,北汽藍谷2020年的政府補助爲1.13億元,相比2019 年大幅下降減少了9億元,這也是其業績下滑的原因之一。此前的2018年和2019年,北汽藍谷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高達9.18億元和10.41億元。

隨着補貼的不斷退坡,新能源市場正在走向“靠產品說話”,車企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ToB“失意”,ToC“當道”

除了業績和銷量,新能源市場上更深層次的變化正在發生。

一般來說,汽車市場主要有兩個:一個是ToC的私人購車市場, 另一個是ToB的平臺市場(以網約車爲主)。

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是類似。在發展前期的十幾年間,新能源汽車主要是以ToB爲主。2019年10月,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朋友圈發佈了一則信息,“看了中美在2019年前9個月電動汽車的拆分數據,很沉重”,將ToB銷量都拆出來後,“剩下的賣給真實消費者數據大概只有十幾萬輛,和Tesla在美國前三季度銷量(14萬輛)相差無幾。”

根據乘聯會數據,2019年1月到9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78萬臺,累計同比增長29%。

在這個階段,以對公業務爲主的北汽藍谷是最大的受益者。2019年北汽藍谷15.06萬輛銷量中,約70%是對公銷售,用作網約車、出租車以及政府用車,這在短期內爲北汽藍谷創造大量訂單,迅速佔領了北京的機構側市場。

不過,“拐點”在2020年開始顯現。從這4家新能源造車來看,針對C端的銷量大幅增長,B端銷量則開始下滑。在2020年年報中,北汽藍谷表示,產銷量未達預期,尤其是佔比較高的對公銷量受疫情影響嚴重,導致收入和毛利大幅下降,因此對公司業績影響金額約爲30億元。這是其業績大幅虧損的主要原因。

此前一直髮展緩慢的私人消費,則表現亮眼。中國電子商會智能電動汽車專業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新能源汽車終端銷售的個人用戶佔比達到 65%以上,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大幅上升。

據瞭解,廣汽集團旗下的埃安Aion S,在2020年的銷量是4.56萬輛,同比增長40%,在當年新能源乘用車車型銷量排行榜中第四位。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北汽藍谷與華爲合作ARCFOX 極狐品牌,試圖打開Toc業務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從車型結構來看,A級車曾是新能源市場的主力車型,如今正日漸“落寞”。北汽藍谷財報顯示,2019 年以來,伴隨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坡,以及國五升國六導致燃油車大幅降價銷售,使得新能源最龐大的中檔車型,與燃油車的競爭力減弱。

與之相反的是,2020年新能源市場高端、微電份額快速提升,二者份額之和達到 46.2%,成爲支撐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力量。

小康股份旗下的賽力斯,定位豪華新能源汽車,華爲智選 SF5 是一款增程式 SUV ,後驅版售價爲21.68萬元,四驅版本售價僅爲24.68萬元。據瞭解,賽力斯華爲智選SF5車型的訂單已經逼近一萬輛;2020年廣汽埃安累計銷量達6萬輛,同比增長43%,其定位主要面向高端智能電動車市場。

“華爲造車”概念股,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一個“切片”,可以看到企業在面對變革時的不同判斷和選擇。汽車新時代的“大幕”已經拉開,競爭也將進入白熱化,誰能笑到最後還未可知。但可以看到的是,中國車企將崛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