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Evonne Tsai,原文共 3 部分,由職人社(公衆號:ZhiRenShe)整理編輯。若需查看原文,可訪問其 Medium 主頁:https://evonneyifangtsai.medium.com/

在百視達的影片租賃門店遍佈全美之時,Netflix 開始創業做線上租片,與當時如日中天的百視達進行對抗。這場「戰爭」說是螞蟻戰大象一點也不爲過

畢竟鼎盛時期的百視達擁有的店面總數超過 9000 家,員工超過 8.4 萬人。並且,在和百視達競爭的同時,Netflix 也遇到了亞馬遜和沃爾瑪兩隻「攔路虎」試圖搶佔市場。

所以,Netflix 是如何突破重圍再到今天市值近 2300 億美金?

本文將從7 大回合爲你揭祕這場「戰況」。以下是正文部分,enjoy:)

回合開始:1997 年 Netflix 創業

據說 Netflix 的創辦是因爲創始人裏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忘記還百視達的片子,被迫繳納 40 美元的逾期費,因此一怒之下創辦了線上租片的Netflix。

事後 Netflix 證實這只是 Netflix 包裝自己的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還算成功。

一方面有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戲劇性,另一方面激起許多有類似經驗的人的認同,還成功宣傳了商業模式

但其實 Netflix 在創立之初還是舉步維艱,因爲百視達接連疏忽,才讓「小蝦米」得以崛起,創造今日帝國。

# 第一個轉折點:DVD 還是 VHS

Netflix在1997年創立,原本是個默默無名的小咖。但是新公司也有新公司的好處,就是沒有包袱。

1997 年 DVD 與播放器在美國推出,但是百視達等大型租片公司因爲既有庫存是 VHS,所以不願意提供 DVD 選項。Netflix 在一開始就提供DVD。

1998 年夏天,Netflix隨着 DVD 的普及搶到了先機,甚至當時的電視節目也會介紹:要看最新的 DVD,找 Netflix 就對了。於是 Netflix 打開了知名度。

這是Netflix第一勝。

接着,Netflix 找到 DVD 播放器廠商,抓住了他們的痛點:消費者不願意購買播放器,因爲商店普遍不提供 DVD;商店不願意庫存 DVD,因爲播放器存量不夠多。Netflix利用「出租DVD」的商業模式,解決了這個兩難,成功讓 DVD 播放器廠商願意在出貨時,放 Netflix 的免費優惠券。

Netflix 藉此打開知名度,也找到了目標客戶。

這是 Netflix 第二勝。

但是免費優惠券的方式造成 Netflix 巨大成本(包括庫存及郵寄成本,網絡產業並不可以零成本無限複製)。而且大部分消費者使用完免費優惠券之後,並沒有轉爲消費顧客。Netflix 燒錢很快,但綁不住顧客。再加上當時的優惠券序號被複制,而Netflix系統沒準備好處理作弊機制。所以到了1998 年,Netflix 虧損了一千一百萬美元。

Netflix 找不到賺錢方法,陷入危機。

此時,第二大​租​片商好萊塢影視併購了擁有廣大 VHS 庫存的線上租片平臺 Reel.com,兩者的結合產生了巨大線上流量, Netflix 遇到了強勁的對手。

Netflix 的危機更嚴重了。

第二回合,Netflix 從數據着手,接連改進

在這樣的劣勢下,Netflix 在網站上不停地嘗試不同方案,並小幅 A/B 測試,找出消費者反饋好的方案:

到貨時間:數據顯示顧客喜歡越快到貨越好,所以 Netflix 依此設計物流系統與倉儲地點,達到次日到貨的速度。

大幅改變租​借​行爲:從前的租借是單片影片,有固定租期,Netflix 改爲「喫到飽」—— 付 15.95$ 月費 ,手上可同時保有 4 部影片,沒有觀看期限,還一部就能再借下一部。這個方案很受用戶歡迎。

Netflix訂單量爆發,網站業務量增長 300%,每週有十萬張光碟出貨。

1999 年,影片格式之戰 DVD 勝出,Reel.com虧損嚴重,好萊塢影視退出,損失 4,850萬美元。

這時候,Netflix 雖然取得了勝利,但燒錢至今已經虧損 2,980萬美元。影片庫存成本成爲嚴重問題。

2000 年,工程師寫出影片推薦引擎 Cinematch,利用影片評分與分類,給用戶推薦類似影片,引導用戶避開熱門片,租借較冷門的老片

Netflix的這一​勝​,並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2000 年,Netflix 估計將虧損 5,740 萬美元,創始人決定找百視達求助,並建議百視達用五千萬美元收購 Netflix,卻被百視達嗤之以鼻。

此時,百視達有五千萬註冊用戶,Netflix 只有三十萬。

第三回合:百視達發現門店收入下滑,請來「翻盤專家」安提奧克

在注意到 Netflix 之前,百視達已經注意到門店的收入與會員數逐漸下滑,因此請來了曾經拯救多家瀕危企業的「翻盤專家」約翰·安提奧克(John Antioco)擔任百視達 CEO。

安提奧克讓百視達這場仗「差點」就翻轉了。

他首先提出改造門店,抓住客人痛點,改善服務體驗,並增加新熱門影片庫存,提出「保證用戶​租​得到」,成功讓租片收入增加 13%,活躍會員增加 7%。因爲提高了收入,百視達這時候並沒有把 Netflix 做爲對手。

然而,當時安提奧克請研究機構分析線上租片的潛在機會,得出的結果是線上租片市場最多隻能容納 360 萬個用戶,相較於百視達五千萬的用戶而言,安提奧克判斷線上租片市場不值得考慮。

百視達錯失了先機。

但安提奧克用另外一種方式考慮了「線上」這件事:

他與某 EBS 公司達成使用 DSL「將影片高速傳輸到用戶家中」的協議,但當時影片庫存量不足,消費者滿意度不高,所以不了了之。

他也提出使用機頂盒將數字信號傳輸給電視,這個嘗試雖有遠見,但也沒得到太大反響,當時的技術與消費者端​還尚未​成熟。

後來,安提奧克決定將百視達的 VHS 庫存全轉爲 DVD。短期雖有成本,但長期利潤率提高,收納空間減少,也更符合客戶需求。

百視達正在尋求改變,但並未將 Netflix 與線上租借視爲重大威脅

2001 年 9 月,Netflix 因爲燒錢速度太快,決定裁員 40%,其中一個創始人也退出了團隊。

這時候還是百視達佔盡優勢。

# 百視達線上與門店的路線之爭

2003 年初,Netflix 訂閱用戶破百萬,安提奧克終於開始關注線上 DVD 租借。

百視達先是以一百萬美金併購一家小型線上DVD租借公司(初期還不願意投入太多成本,只是嘗試性的便宜併購),卻發現網站規模無法容納千人以上。但安提奧克還是決定用網站來做爲試驗,研究週轉時間、客戶行爲和獲取客戶的成本,並和店鋪資料結合,交叉比對

統計結果發現,線上租片用戶仍然喜歡店面租片,且線上訂閱用戶取消比例高﹑利潤低。多年後他們發現,得出這個結論可能是因爲統計與解讀方式的錯誤,低估了用戶的平均收益

並且他們是針對「百視達店面的客戶」研究顯示大部分客戶沒興趣上網租片,這樣樣本偏差很大。因此百視達再度低估了線上租片潛力

當時安提奧克的大將伊凡吉利斯有不同看法,他針對「Netflix的客戶」進行調查,發現客戶忠誠度很高。因此他認爲線上租片服務對百視達擴大市場佔有率很有必要,所以強力建議開始推行

他成功在某些百視達門店試運營線上訂閱方案,並嘗試整合門店及物流,但遭遇門店的重重阻礙

2003 年年底,百視達就「門店還是線上」路線之爭越演越烈,最後,安提奧克給伊凡吉利斯一筆資金,讓他獨立運作,但不能干擾門店業務。

伊凡吉利斯在半年內,直接山寨 Netflix 網站做出了「百視達線上」,也用各種方式接觸 Netflix 的顧客,瞭解他們怎麼做線上租片的,並用驚人的速度複製。

看似百視達線上會成爲 Netflix 強勁對手,因爲百視達有強大的資源、片源與客羣。然而,百視達線上不但無法使用既有資源,反而收到總公司的處處阻撓:百視達門店所有的客戶名單均不開放給線上營銷部門使用,且百視達線上的營銷,不能使用對百視達門店有傷害的語言

例如「無逾期費」的說法,有批評百視達門店收逾期費的意思,所以不能打出來,甚至百視達線上與其他互聯網公司(雅虎,亞馬遜)的合作,也遭到母公司法務的層層阻撓。

然而,Netflix 在這個時候犯了個大錯:提高訂閱價格。

由於 Netflix 的訂閱人數穩定上升,甚至超過原本的預期,因此他們認爲是時候變現,結束虧損狀態,因此決定將價格抬高到每月 21 美元。

這給了百視達線上一起擡價的理由,但是根據百視達的線上研究,客戶願付價格的上限是20美元,因此他們將價格設爲低於20美元,果然開始吸引客人。

我很喜歡伊凡吉利斯的自我定位:他們不是想打敗某個小公司的百視達,而是一家新創公司,正在追趕一個技術卓越,經驗豐富的對手

而他們目前正在全力追趕。百視達線上扳回了一局。

這時出現了一個曲:華爾街狙擊手攪局。與其說百視達是敗給 Netflix,不如說是敗給自己以及華爾街。

不過這部分不是我想強調的重點,所以我簡短總結:安提奧克有個策略是減少門店數量,他計劃併購市場佔有率第二名的好萊塢影視,再總體汰弱扶強,只留下業績好的店面。

這個併購案吸引了一個叫伊坎的金融狙擊手,他慣用大量購買股份,成爲決策影響者,再讓公司跟他溢價買回股份,或出售公司賺取差價。

他也大量購買了百視達的股份,想從併購案中撈一筆,安提奧克很討厭這種人,所以對他態度非常不好,兩人劍拔弩張。

第四回合:安迪奧克取消門店逾期費

「逾期費」一直是百視達爲人詬病的機制,也被 Netflix 拿來攻擊,然而,這裏有極大的利潤,因此雖然百視達知道客戶對此很不滿意,但還是繼續保留了這個制度,直到安提奧克經過許多市場調查之後決定取消,以挽救流失的門店會員。

此舉受到了門店加盟商的劇烈反抗。加盟商已經通過逾期費賺錢太久,門店會員流失,收入已經減少了,再取消逾期費,那不是又少賺一筆錢?

因此最後百視達使用了一個很沒誠意的折中方案:不收逾期費,但是收「重新上架費」。此舉引發了詐欺訴訟,因爲實質上並沒有取消逾期費

百視達股價大跌,狙擊手伊坎槓上安提奧克,安提奧克只好分神對付伊坎,Netflix 樂見其成。

百視達一敗。

中場插曲:亞馬遜加入戰局

其實在亞馬遜加入戰局之前,沃爾瑪首先加入線上租片市場。

聽說沃爾瑪要加入線上租片,Netflix 還有點擔心,但一看到他們上線的系統,他們就放心了:沃爾瑪的網頁只是一份線上目錄,就是把線下的東西搬到線上,圖形小,又沒有推薦系統,完全不懂線上使用者的需求,所以Netflix的股價只跌了幾天,立刻就回升了。

接着,亞馬遜的貝佐斯也注意到 DVD「銷售」的下滑,所以開始考慮線上「租借」服務。這時候,Netflix 開始緊張了。

跟沃爾瑪比起來,亞馬遜纔是一家真正有着網絡電商基因的強大對手,他們光是網站每個月就有三千八百萬流量,加上其強大成熟的物流系統,可以直接輾壓 Netflix。跟百視達或是沃爾瑪比,亞馬遜纔是真正的大魔王

# 針對亞馬遜的加入,Netflix 採取什麼策略

首先,Netflix 先找亞馬遜談合作,其實亞馬遜做線上租片不是爲了賺租片的錢,而是想保護「DVD 銷售的利潤」,所以亞馬遜與 Netflix 交換條件:亞馬遜不做線上租片,而是 Netflix 付亞馬遜一筆錢,由亞馬遜平臺爲 Netflix 網羅潛在客戶,但由於亞馬遜要價過高,最後 Netflix 拒絕了交易,接下來就要開戰了。

接着,Netflix 找上沃爾瑪,第一步協議由Netflix提供「可能購買DVD的名單」,沃爾瑪提供「可能想租片的客戶名單」,其實他們認定了沃爾瑪沒有心思在線上租片市場,想整個把沃爾瑪的線上客戶收入囊中。

這時,Netflix 估計亞馬遜的策略會是:提供破壞市場的低價,以大幅吸引客人,因此 Netflix 決定使出七傷拳,自己先大幅降價,讓亞馬遜要進到市場的話,必須降到更誇張的價格,且不像Netflix手上已經有客戶,亞馬遜還必須負擔獲客成本,這樣可能降低亞馬遜進入市場的意願。

同時,Netflix 估計亞馬遜的進軍,衝擊最大的其實不是線上租片市場,而是實體門店,他估計如果亞馬遜將線上市場打開,門店末日指日可待,屆時亞馬遜打開的是全美門店目前八十億美元的市場,因此這場仗,Netflix 必須存活下來。

最後,亞馬遜決定先進軍美國以外的市場,而 Netflix 也因此暫緩走出美國擴張的計劃,他們認爲無法與亞馬遜同時在多個戰線開打,所以雙方都避開了彼此。

此時是2004年,距離百視達宣佈破產,還有六年的時間。

第五回合:價格大戰開打,誰的錢更快燒完

這時候,百視達線上很快決定跟進降價,且比 Netflix 定價還要低。因爲百視達預估,這種七傷拳做法對 Netflix 傷害更大,因爲他們用戶比較多,降的越多,賠的越多。

百視達線上跟進降價的消息一出,Netflix 股價大跌,亞馬遜的威脅加上百視達線上的積極跟進,Netflix 陷入了進退兩難的處境。他們必須儘快從價格戰中脫身,不然損失最慘的是他們自己。

Netflix 從成本方面入手想辦法減少「獲取新顧客的成本」,以及降低「顧客流失率」,他們找到了一個關於顧客獲取與流失平衡之後的「幸運數字」,所有活動必須要降低顧客的獲取成本和流失率,並要讓留存顧客增長率維持在「幸運數字」之上,若是留下來的顧客低於幸運數字,整個服務規模就會衰退進而分崩離析。

與此同時,百視達線上決定撒錢,在超級盃期間推出電視廣告,並推出超低價的「節日大降價」,註冊用戶猛增。

此時的華爾街,幾乎人人不看好 Netflix。認爲 Netflix 的成敗,取決於百視達還有亞馬遜的動向與價格,Netflix 已經喪失主導權,就算不被百視達打敗,早晚也會敗給亞馬遜。

Netflix 笑而不語。

第六回合:一山更比一山高

小幸運降臨 Netflix。

Netflix 發現百視達線上的用戶序號是有邏輯的。寄出的影片也有類似序號。

他們可以由序號的增長推估百視達的成本結構,包含現有的營銷方案,每週拉到多少新客,每週要租出多少影片,歸納出「消耗率」,也就是百視達線上目前的燒錢效果如何,以及多久會燒完。

然後估算出大約什麼時候,百視達線上會燒完百視達母公司提供的預算。商戰真是場資訊戰。

此時,沃爾瑪終於決定放棄線上租片市場,和Netflix達成協議:Netflix 介紹客人到沃爾瑪網站買 DVD,沃爾瑪把線上租片的用戶轉給 Netflix,且在沃爾瑪的網站上宣傳 Netflix。百視達線上措手不及

沃爾瑪的失敗也讓華爾街瞭解到,線上租片沒這麼簡單,不是價格低客戶多物流好就可以,華爾街重新給予Netflix「優於大盤」的評價,股價扶搖直上,資金注入。

# 百視達還在處理內鬥與門店問題

伊坎掌握董事會,質疑執行長安提奧克爲什麼要在線上花這麼多錢。且安提奧克的各個決策,伊坎都堅持要讓自己的人審查,曠日廢時。百視達多個做影片「流媒體」的合作也因此夭折

門店也在持續反對百視達線上,安提奧克雖然要各門店在店裏擺一臺電腦,提供百視達線上的註冊服務,但他派神祕顧客到門店發現,門店店長對這個服務不是把電腦藏起來,就是大肆批評。

百視達的門店收入持續下滑,最終爆發了財務危機。安提奧克不得不一邊救火,一邊對付伊坎,一邊變賣百視達資產,求供應商繼續供片。還暫停了對百視達線上的營銷補貼,並要求百視達線上提高訂閱價格。這和 Netflix 之前對百視達的預測如出一轍

2005 年年底,百視達線上訂戶達到一百萬,開始獲利。但所有用戶正在遠離門店租片轉往線上,所以百視達門店反而虧損十億。

同時,Netflix 無負債,訂戶達到四百二十萬。

最重要的是這時候的Netflix 市值已經正式超越百視達。百視達喪鐘響起

第七回合:百視達線上找到出路,絕地反攻

百視達開始自救。伊坎開始有危機意識,和安提奧克在公開場合不再針鋒相對。安提奧克開始削減業務並開始裁員。同時,真正削減逾期費的直營門店,顧客開始迴流。他們開始注意到門店的價值。

# 門店的價值

在財務困窘的情況下,百視達線上伊凡吉利斯努力思考「不燒錢也能提供額外價值」的方式,終於想到推出「門店與網絡的混合租片服務」,讓顧客可以自由選擇要在門店租片還是線上租片。

然後他們遇到的第一個阻礙就是,百視達門店的資料還沒有連網互通。

難道在這種時候要投入大筆資金,全面連網並做整合嗎?這要花多少錢多少時間?但如果不做整合,顧客在門店還了片子,線上並不知道,也就無法讓顧客繼續租下一張片子。

伊凡吉利斯想了一個方案:首先,顧客的訂閱是「看到飽服務」,他們在線上訂閱的顧客收到郵寄的光碟時,在光碟信封印上免費租片序號,當顧客到門店還片時,店員刷租片條碼,系統會記錄下來,在夜間一次上傳資料,網絡系統隨之放行,寄出線上租片中客人心願清單佇列的下一片 DVD。

簡單講就是用條碼一天同步一次,讓顧客無論在門店還是網絡,都能還一片,換一片

雖然複雜,但容易執行且初期投資較小,還比較適合早期。對消費者而言很簡單:付固定月租,在百視達線上和門店都能同時「看到飽」。

這個方案大獲成功,也就是現在的「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模式。

對客戶來講:簡單易懂,結合了網絡簡單的搜索、推薦與心願清單,門店可以方便取片;

對百視達「公司」來講,門店累積的庫存找到更好的利用率與週轉率,帶來更高的利潤;

對百視達「門店」來講:百視達線上不再是競爭者,而是帶來顧客流量的整合者,當然不用再反對;

對百視達「線上」來講,其終於能結合門店的顧客與片單等強大資源,與 Netflix 決一死戰。

當安提奧克發現,門店裏的人數突然增加,線上註冊的客戶也急劇飆升,他知道,他們做對了一件重要的事。百視達於2006年年底,正式推出「全方位租片方案」。

# Netflix 投資基礎核心能力

Netflix方面:Netflix開始投資於新興的「串流」服務,但投資初期比重不大,片源也不多。

同時也加強其演算法:原本Netflix的影片推薦系統 Cinematch,是簡單根據影片屬性分類,例如類型、演員、導演等等,但結果其實不太準,Netflix舉辦「Netflix獎」,提供網站上各種訂閱者以及評分等十億筆以上的數據資料,以及一百萬美元的獎金,徵求能讓 Cinematch提升預測能力 10%以上的技術團隊

這個獎成爲科技圈的盛事,有數千個團隊報名。最後產生出來的全新推薦系統,成爲Netflix之後延伸到串流時代的核心競爭力:Netflix 比店員更知道你的喜好,更知道推薦什麼給你

此時有個競爭者悄悄竄起:Redbox 自助租片機。他們悄悄成長,在全美已經有了一萬多臺自動租片機,而此時百視達門店只有七千多家。

最終回合:百視達線上即將反轉,但...

百視達線上的 「全方位租片方案」,簡直就是必殺武器,在實施方案之前,百視達線上訂戶 100 萬人,推出之後六週內,就多了 75 萬訂戶,在 2006 年底,用戶突破兩百萬。

這樣誇張的速度真正威脅到了 Netflix。原本Netflix與百視達線上的新訂戶增長比例是7:3,這項方案完全翻轉了雙方的成長比例,且消費者一致認爲這樣的方案比Netflix提出的任何方案都要好。

Netflix內部統計,他們只有三個月的應對期。這是 Netflix 前所未有的危機

2007 年年初,Netflix 哈斯廷斯決定找百視達的安提奧克見面。

哈斯廷斯與安提奧克提議,Netflix 更加擅長做線上租片,不如兩家公司合作,由 Netflix 買下百視達的線上客戶,專門提供線上租片。安提奧克竊表示不知道會不會有反壟斷問題。

哈斯廷斯接着提議,也許組織合資公司,可以避開壟斷問題。但雙方沒有達成共識,決定日後再協商。

Netflix 的訂戶增長率大幅下滑,2006年原本每季增長率爲 74%、76%、60%、51%,百視達線上於2006年年底推出全方位租片方案,Netflix訂戶增長率於2007 Q1下滑到驚人的17%。

Netflix估計到了Q2,其訂戶增長率會趨近於 0。

哈斯廷斯緊張了,再度找百視達,希望以每個訂戶兩百美元,或總額六億美元的價格,購買百視達線上的顧客

目前形勢大好,百視達當然拒絕。

然而,整個故事最讓人扼腕的部分來了。

當董事會進行年度例行議程,批准原本答應要給安提奧克七百六十萬美元獎金時,伊坎怒火中燒:「我們絕對不會付給你這筆錢」。

安提奧克驚訝——這是董事會答應的績效獎金,安提奧克也達到目標了,甚至他反轉線上與門店劣勢,現在兩者的顧客流量都大幅增加,百視達就要翻身了。

但伊坎動用其在董事會內的影響力,最後決定砍掉兩百萬美元的獎金。安提奧克請他們把支票拿回去,然後聯繫律師。

2007 年三月,百視達宣佈,安提奧克將離職。伊坎對媒體表示,這「符合股東的最大利益」。

接着,伊坎找來7–11的前執行長凱斯,做爲新任執行長。他認爲凱斯強大的零售經驗,能幫助百視達重整門店

凱斯提出的方案很「7–11」:他希望將門店打造成「娛樂中心」,同時銷售披薩飲料,甚至iPod等各種電子產品。

針對安提奧克原本的削減門店計劃,凱斯不置可否:零售店是接觸客戶的地方,怎麼可以削減?立刻停止這個計劃。

他還要求百視達線上提高全方位方案的訂購價錢,並停止其營銷預算,希望節省資金,將重點放在門店,甚至要去併購大型電子商場。

伊凡吉利斯與他爭論,百視達線上正要飛速成長,全方位訂購方案是能同時攻擊 Netflix 與增加門店收入的方案,但凱斯已經將門店定位爲「娛樂中心」,假設是大家會開開心心地到門店租片娛樂,線上沒有存在的必要。

此時,Netflix 再度提出購買百視達線上顧客的方案,甚至提出每個訂戶三百美元的誘人方案,伊凡吉利斯不希望百視達線上就此萎縮死去,甚至嘗試說服凱斯,如果他不認爲線上租片服務有其價值,就把他整個賣給Netflix,並和 Netflix 合作將人流同時導入門店,遭到凱斯的嘲諷:「有誰會買呢?伊凡吉利斯。」

伊凡吉利斯大哭一場之後,決定離開。

Netflix在 2007 年訂戶人數甚至負成長,但在百視達終止全方位租片方案之後,2008 年,Netflix 重新開始成長。

同時,租片市場第二大的好萊塢影視宣佈破產,其被 Netflix、全方位租片方案,以及 Redbox 自動租片機全面包夾,最終支撐不下去。

2009 年春天,Netflix 達到一千萬訂戶,當 Netflix 哈斯廷斯接受媒體採訪,被問到對「競爭對手百視達」的看法時,哈斯廷斯表示:「百視達?那是誰?我們的對手是Redbox。」。此時,Redbox數量接近兩萬臺,收入十一億美元,並以 26%的速度不斷成長。

2010 年,伊坎拋售 17%的百視達股份,離開董事會。

2010 年 9 月 23 日,曾經擁有六萬名員工,九千家商店的百事達,宣佈破產,巨人倒下了

故事的尾聲就到這裏了,讀完真是讓人不勝唏噓,百視達曾有許多次機會,但卻一個個錯過了,甚至最後,就在即將翻轉的那刻,內鬥正式斷送百視達的生路,包括伊坎沒有人是贏家

Netflix 和百視達的戰爭史,讓我學到了三件事

# 第一件事:創新者的兩難

你若不及時顛覆自己,就是由別人動手顛覆你;

你不想改變,顧客早已改變。

百視達有過很多次機會,但是都錯過了,這其實是很典型的「創新者的兩難」案例——大企業們之所以成爲大企業,一定有其核心能力與價值。對企業來說,依循此核心價值持續深耕、加強優勢,會是最省力且有效率的做法。

然而,當市場趨勢轉變時,這些核心能力與優勢,反而變成包袱,阻礙其往新的趨勢轉變

進行「破壞性創新」的新進者,多會選擇特殊市場、特殊需求,以破壞性的價格或方式開始,這些市場對大企業來說一開始並無吸引力,不值得大花資源投入,所以導致大企業無法及時反應,終被小蝦米打垮。

在這個案例當中:

百視達首先因爲既有庫存是 VHS,錯過了 DVD 的興起,給了 Netflix 崛起的機會;

線上租片興起時,對市場規模的錯誤判斷,導致其不願意投入資源到這個看似過小的市場;

認爲線上租片市場有潛力時,其既有的門店通路,甚至行之有年的「逾期費」制度,成爲了最大的阻礙。

有名的「柯達」案例,也是創新者的兩難的典型案例,原本是底片霸主的柯達難道沒有看到數碼相機的興起嗎?

有,且他們還成立專門的部門研究,但底片的收入實在太龐大,最後柯達只能進行「以底片爲基礎的創新」,無法真正轉身往趨勢前進,最終被市場淘汰

你說這些企業怎麼不懂擁抱創新,但問題是如果這個創新,可能毀滅自己原本的優勢,且在初期這個創新的市場潛力看起來還不大,有多少企業真的會選擇這個方向?

百視達最強的核心能力就是門店通路。如果我是安提奧克,我也會以門店優先,畢竟門店佔的營收比例遠高於線上。願意拿出一部分的預算投資線上租片「試水溫」,已經很高瞻遠矚了。

那麼,是否真的有克服「創新者的兩難」成功的企業

亞馬遜是我心中的典範之一。當時,貝佐斯看到書籍數字化的未來,因此從網絡賣實體書起家的亞馬遜,成立了電子書部門,將電子書的價格降到難以想像的低價打開市場,甚至不惜與各出版商決裂,將實體書部門的主管調到電子書部門,並告訴他:「從今以後,你的任務就是要滅了你原本的部門!」,最終成功轉型

其實在故事之後,Netflix 也革了自己的命,你可以看見目前 Netflix 的收益主流是影片「串流」,已不再是 DVD 出租。當初創辦人哈斯廷斯要將公司轉型爲提供串流的公司時,也曾遭受到內部及顧客的反對,之後 Netflix 自己製作內容,也遭遇其他內容供應商的抵制,甚至超強夥伴迪士尼也與 Netflix 分道揚鑣,但 Netflix 還是能一次次革自己的命。持續創造競爭優勢

這些革命未必會成功,失敗後果很慘,但是不改變可能會被市場淘汰,如果你是公司的決策者,你會選擇哪一個?

# 第二件事:用資訊與邏輯做決策,且持續測試修正

這場戰爭其實也是資訊與數據的戰爭,你可以看見:

Netflix 利用 A/B test,找出顧客喜歡隔日到貨以及訂閱「喫到飽」,並依此推出方案,扭轉了Netflix一開始顧客不願意付費的劣勢,訂閱制也成了 Netflix 至今的變現模式。

Netflix 寫出了 Cinematch,利用數據分析,推薦用戶喜歡的片子,一方面引導客人到較不熱門的老片庫存,另一方面建立顧客粘度,成爲之後 Netflix 的核心競爭力。

Netflix 估算出百視達線上的營銷成本以及消耗率,推算出什麼時候百視達線上會斷資金流,保證自己的價格可以撐到那時候。

Netflix 在燒錢與價格戰時,由獲取顧客的成本以及流失率,計算出必須要維持的「顧客增長率」,以此爲目標定營銷目標與最小預算。

百視達伊凡吉利斯針對 Netflix 客戶做研究,發現忠誠度高,依此強力建議安提奧克投資線上租片,才讓百視達線上有機會創立。

百視達線上找出顧客願付價格在 20 美金以下的關鍵數字,所以趁 Netflix 提升價格,推出低於 20 美金的價格,才讓自己有機會竄起。

當然其中也有使用數據失敗的案例:

最初,百視達請市場調研公司研究線上租片市場,得到的結果是市場太小,不值得考慮,但是對於這種破壞性的全新市場,我猜想一開始市場調研公司的研究根本很難精準,因爲這些研究大部分是使用「歷史資料」做爲推算,誰能料到整個時代的風向已經轉變了呢。

安提奧克曾併購一家小的線上租片公司來做實驗,與門店交叉比對研究線上租片的客戶行爲與潛力,然而統計的方法是針對「百視達既有的客戶」,得到的結果是「門店客戶沒興趣上網租片」。但會去門店租片以及會去網絡租片的客羣與行爲模式是相當不同的。百視達再次錯過投資線上租片的機會。

這兩者個差別在於,前者「讓數據說話」,後者「讓數據爲既定決策背書」。同時,真正執行決策,觀察數據反應再持續調整。

# 第三件事:合縱連橫的策略高度

一開始 Netflix 的興起,是找到 DVD 播放器廠商的痛點,隨着播放器的銷售,附送 Netflix 優惠券,成功打開通路。

許多產品是靠「兼容性」趁勢起飛。例如 IFTTT,或是 Slack 也是主打集成第三方應用(如 Google Drive, Trello 等),讓使用者在 Slack 中加入的習慣的集成產品,最後增加使用 Slack 的黏性。

面對亞馬遜的威脅,Netflix 還去找人家結盟,也是很有膽識。

我認爲哈斯廷斯提到的一個觀點很有趣:「亞馬遜的進軍,衝擊最大的其實不是線上租片市場,而是實體門店。他估計如果亞馬遜將線上市場打開,門店的末日指日可待,屆時亞馬遜打開的是全美門店目前八十億美元的市場」。

也就是說,「在早期開創市場的時候,競爭者是跟你一起打開市場的夥伴」。

我認同這個觀點,如果智慧型手機只有 iPhone,而非 iPhone,Android 兩大陣營力拼,推出各種價格區間、符合各種客羣的手機,智慧型手機會成長、普及得如此快速嗎?app 的開發者數量能如此快速增長嗎?

以上是我學到的三件事,還有一件是:你的對手不一定來自行業內,而是「風口」加上「核心能力」組合起來的全新競爭者。

例如亞馬遜,就被 Netflix 視爲比百視達還嚴重的威脅,因爲風口是網絡,核心競爭力是電商能力與物流。憑着這樣的能力亞馬遜可以輾壓各種不同行業的對手,所以我認爲以百視達的狀況,如果沒有成功轉型,就算沒敗給 Netflix,很可能後面也會敗給亞馬遜。

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