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石導言:在低門檻、低毛利的行業,雙匯是如何建立業務護城河的?

子樂|文

構築護城河的目的是爲企業確立競爭優勢,以使自身立於不敗之地。護城河不能保證企業持續高速發展,但卻提供了長期生存保障,使營收不至於大起大落,減小了業績滑坡的風險。

如何構築牢不可破的護城河?有的企業依靠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確立產品優勢,有的企業霸佔流量入口成爲商家與消費者間無法繞開的平臺,有的依靠特許經營形成天然壁壘,有的壟斷銷售渠道,有的靠常年累月的優質服務或低廉價格在消費者中建立良好口碑,有的則乾脆提高用戶的轉換成本……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以上構築企業護城河的方式皆不能確保一勞永逸、無後顧之憂,屠宰和肉製品行業龍頭雙匯發展則提供了一種更加高明的方式——“成本領先戰略”。

生豬屠宰行業幾乎無進入門檻,產品高度同質化,原材料採購、銷售渠道完全市場化,平均毛利區間爲5%-7%,可算是一個“不毛之地”。多數大型屠宰企業常年處於虧損狀態,靠政府補貼苟延殘喘。而且生鮮肉類的儲藏和運輸成本高、變質風險高,對冷鏈管理水平要求極嚴,因此屠宰行業成本高、風險高而利潤低。其地位類似街邊擺地攤兒,與高科技和高利潤扯不上關係,多年來幾無大規模新增投資。

而雙匯發展深耕屠宰和肉製品領域,在“不毛之地”賺得盆滿鉢溢,常年保持高額利潤,近十年年均分紅金額在50億元左右,是多年來A股分紅/利潤比例最高的上市公司。2020年度淨利潤62.5億元,股東分紅58億元。

在如此低門檻、低毛利的行業,雙匯是如何建立護城河,做到穩賺不賠的?背後是近乎極致的成本控制方案,依靠成本領先戰略,在一個高度同質化競爭的行業中確立優勢地位,令潛在競爭對手望而卻步。

1

節約成本面臨多重困境

剔除收豬、賣肉環節,屠宰成本可分爲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固定成本主要是設備及廠房折舊,可變成本包括人工成本、檢驗檢疫費用、水電費用等,固定成本約佔生豬屠宰成本的20%,可變成本約佔80%。理論上,大型企業通過先進的屠宰設備可大幅放量,以規模效應攤薄單頭屠宰固定費用,並以管理精細化壓縮人工、運輸等可變費用,從而更好地控制成本。但是在屠宰行業這個推論沒有實現,企業規模越大平均成本反而越高,這是爲什麼呢?

衆所周知,當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時,質量保證成本(預防和鑑定成本)通常是要增加的。因爲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通常需要更多的時間、人力和資金,包括流程設計費用、產品設計費用、人員培訓費用等的投入。

我們發現由於行業規範、管理制度不完善,小屠宰場固定資產投入少並能規避各項費用,而規模屠宰企業在檢驗檢疫、環保治污、設備購置上存在較大的投入,疊加地方保護導致開工率偏低,屠宰綜合成本高於小企業。規模企業綜合屠宰加工經營成本爲1,332元/頭,而小型企業爲1,200 元/頭,規模企業固定成本、生豬採購、人工費、水電氣費、運輸費均高於小型屠宰企業。行業龍頭本來應該享受的成本領先優勢,現在變成了劣勢。

屠宰技術門檻低、產能過剩且分散,顯然這不是一個好行業,大型屠宰場一直都在過苦日子。

2

確保質量安全是執行成本領先戰略的前提

不能爲了節約成本而放棄對質量的追求,對生豬收購檢測放鬆導致的“雙匯瘦肉精事件”就是前車之鑑。爲了生存並確立品牌口碑,雙匯建立了完善的質量成本控制系統,在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節約成本。

其管控體系在業內非常知名,從財務、產供銷都有一套完備統一的信息化系統,可以做到跟蹤每一頭豬的來源地、體重、品種、激素含量、瘦肉率,被分割成多少個產品,被送到哪一個連鎖店,什麼時候銷售出去,這些信息系統都可以支撐。

雙匯冷鮮肉從原料檢疫、屠宰、快冷分割到剔骨、包裝、運輸、貯藏、銷售的全過程始終處於嚴格監控下,防止污染髮生。爲了確保冷鮮肉在運輸儲藏過程中的質量安全,雙匯建立了全國第九大冷鏈物流體系,規模已經與大型物流公司相當,率先把冷鮮肉的“冷鏈生產、冷鏈配送、冷鏈銷售、連鎖經營”模式引入國內,實現熱鮮肉、冷凍肉向冷鮮肉轉變。

龐大且高效的冷鏈物流更是發展生鮮電商的前提條件,淘寶、京東等知名電商企業曾多次尋求與雙匯合作,藉助雙匯成熟且遍佈全國的冷鏈物流體系,合作發展生鮮電商,此類接觸曾見諸報端,但都未能成行。究其原因可能與雙匯專注於主業有關。

雙匯對生豬屠宰和肉製品加工領域的專注是難得的,甚至連生豬類養殖和非豬畜類屠宰加工等緊密相關的領域都很少涉及。這種專注和精益求精的信念,使雙匯能夠縮減每個環節的成本,是執行成本領先戰略的前提,並造就了其享譽全國的品牌口碑。

3

變廢爲寶,執行成本領先戰略

有了產品品質保障,才能着力於控制成本。雙匯在競爭中基於成本優勢形成壟斷競爭力,通過研發技術、規模、打通產業鏈、購入低價原料等方式降低運營成本。

產業鏈協調

雙匯在全國的產能佈局和全產業鏈的業務協調爲控制成本提供了條件,使屠宰業務能在廣闊的生鮮豬肉市場配置資源,無論是在收豬還是銷售層面。公司在全國17個省市建有19個現代化屠宰基地,通過區域價差指揮,在旺銷區和不旺銷區之間調度,降低收豬成本,平抑全國的平均價,提升經濟效益。此外,憑藉超過6萬個銷售終端,公司靈活調配不同肉類,利用南北差異、鮮凍差異、渠道差異滿足消費者不同的喜好,如華北消費者偏愛不帶骨的豬肉,而華南消費者需要帶骨豬肉煲湯。

提高原料利用率

完善的渠道建設使得企業憑藉行業最佳的肉製品加工能力,可以更好地利用豬肉中的碎肉和下料,而其它屠宰企業利用程度相對偏低,且無足夠的肉製品體量消化。因此,較高的豬肉開發程度提升了雙匯屠宰經濟效益。

發展養殖控制成本

此外,爲了加強前端成本控制的話語權,雙匯進行少量的豬養殖,從而更好地控制原料成本,提高主業穩定性,強化公司肉製品的競爭力。

進口豬肉降低採購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雙匯的進口採購優勢是其它屠宰企業無法複製的。美國的生豬養殖成本約爲國內的1/3,進口到岸價格也只有國內生豬售價的60%。2013年,雙匯母公司萬州國際以總價71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後者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生豬生產商及豬肉供應商。收購完成後,史密斯菲爾德向雙匯輸出美國生豬肉,擴大史密斯菲爾德豬肉產品銷售,同時增強雙匯原料成本優勢。

2020年,雙匯國內生豬採購金額265.43億元,國外進口肉、輔料等採購金額高達160.29億元,進口豬肉採購量達到100萬噸,此項節約採購成本超過20億元。

控制營銷費用

雙匯2020年的總營收爲739億元,而廣告營銷費用常年控制在2000萬元以內。同等營收規模的伊利股份等企業的廣告營銷費用是雙匯的幾十倍以上。也就是說,雙匯多年來幾乎是不做廣告的,僅靠用戶口碑傳播,那僅有的2000萬元廣告營銷費用也是肉製品業務方面的支出,屠宰生鮮業務營銷宣傳支出爲0。這顯然爲雙匯節省了大量推廣費用。

售價高

想要提高利潤,除了控制成本,還需要提高售價。筆者深入分析各公司屠宰毛利率差異原因,雙匯生鮮品的售價長期高於競爭對手10%以上。憑藉更高的銷售單價,持續保持領先同業的盈利能力,從而推動屠宰成功上規模。

喫豬肉選擇雙匯的安全性顯然更高。雙匯的渠道優勢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心智佔領才形成了品牌溢價,大家在做同樣的事情但是最後一算,雙匯大賺,同行微賺或虧損。

高附加值的渠道耕耘

經過多年耕耘,公司的渠道建設取得領先,成爲強有力的競爭優勢。雙匯能夠在一個低毛利的行業過得滋潤,渠道建設居功至偉。

肉品產業鏈的利潤主要在零售環節,大多數屠宰企業僅是代宰生豬,利潤較爲微薄,掌握零售終端的屠宰企業也因渠道結構差異而表現出利潤差異。雙匯生鮮肉渠道分爲四大類,份額從大到小爲特約店、商超、農貿、餐飲加工。與雨潤、龍大、中糧肉食等競爭對手相比,雙匯在農貿批發、餐飲加工等走量爲主的低附加值渠道佔比偏低,而特約店、商超等更能實現品牌溢價的渠道佔比較高,科學化的渠道結構有利於推高產品整體售價。

強大的渠道能力使雙匯具有相對同行更強的盈利能力,使得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通過主動降低屠宰環節的毛利率仍然有利可圖,而競爭對手則面臨虧損或者微利的窘境。雙匯的優勢之一是銷售渠道,絕非屠宰的產能,豬好殺,肉能賣,賺錢難,不因爲部分企業新建屠宰場就擔驚受怕。

4

綜述

雙匯屠宰業務擁有遠超同行的盈利能力,這種盈利能力的根本是企業完善的銷售渠道和產業通道,規模優勢下的優質產品是雙匯在同質化行業中獲取超額收益的來源。全國的產業佈局和通透的產業通道又進一步加強了企業的護城河。各種優勢的有機組合使得雙匯成爲肉製品領域的絕對領導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