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信信息报

本报讯(记者 陈洲)来到5G时代,身边总有人吐槽:手机内存又不够用了,又得换手机了。如今,出现了一项“黑科技”,可以让手机的运存转移部分空间给内存。

然而,这项所谓的“黑科技”真的那么好使吗?这项技术的使用,会不会如早年PC玩家对CPU采用的超频技术一样,造成整体系统的不稳定呢?

小米继vivo后也跟进内存融合技术

4月初,《****》报道了全系搭载内存融合技术的vivo S9e正式发布,vivo S9e全系配备8GB内存,在开启内存融合技术后,可调用3GB的运存空间给内存进行使用,此时,原来搭载的8GB内存就相当于11GB的内存了。文中提到,印度科技媒体BGR网站对此还给予了高度赞誉。

近日,小米也被曝出正为MIUI研发内存融合扩展技术。据知名业内人士透露,MIUI开发人员正在攻关的内存融合拓展技术,将会提升旧款小运存手机用户的日常体验。

手机用户们此刻是否可以“大呼快哉”了呢?还别高兴太早,有得必有失。

测试显示,这项内存融合技术并不可以让手机所有的配置“无缝对接”,而是会拖累其他硬件的效率。

手机内存融合扩展技术并非新鲜科技

我们知道,由于安卓系统使用的是Java开发语言,较于iOS或者后起之秀鸿蒙系统,本身就存在性能方面的劣势。开发者为提升App效能,只能占用更多内存。

其实,从“科研考古”角度来看,在10年前,也就是安卓2.2时代,就有了zram与swap两大解决内存不足的相关技术。

swap其实就是Windows的虚拟内存技术,也就是将ROM作为RAM使用,可以让系统同时运行很多的程序或是对内存有更大需求的程序,但读写速度则低于内存,这种反复擦写闪存的方法也更容易让闪存降速,进而导致卡顿。

zram则是将物理内存中的一部分划分出来,将后台应用和前台应用的不活跃代码部分进行压缩,通过降低数据规模的方式变相增大内存。代价是压缩数据需要CPU来负责计算和甄别不活跃的代码,因此,就降低了SoC的运行效率。

这些年来,市面上早有部分工具或 App是可以帮助用户将ROM Flash拓展到RAM上使用的,但由于读写速度等问题一直存在,这类技术并没有得到普及。

内存融合技术的手机是否会有市场?

十年后的今天,小米和vivo等厂商新研发的内存融合技术,不只是单纯地利用虚拟内存拓展运存。但是,部分持有vivo手机的网友测试发现,这项技术使用时依旧还是会降低SoC的运行效率。

因此对于本就拥有大容量内存的高端旗舰机型来说,在物理内存足够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使用体验,不拖累整体的运行效率,最好不要使用内存融合技术。而对于使用中低端机型,仅仅关注普通应用的用户来说,内存融合技术还是可以延长旧手机的使用寿命。

以目前的技术情况来看,内存融合功能只能使用在对配置要求不高的普通中老年手机用户群体上。

而真正能对所谓手机硬件革新造成降维打击的,应该在“云端”。例如,以“云改数转”为战略转型的中国电信在2020年11月就发布了使用“云运行内存+云储存”,即在云端配置上无上限的“天翼1号”手机。这类建立在云端的技术,完全符合5G万物互联的理念。也只有摆脱所有物理配置的限制,才能被称为5G时代真正的“黑科技”。

本文来自【通信信息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