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通信信息報

本報訊(記者 陳洲)來到5G時代,身邊總有人吐槽:手機內存又不夠用了,又得換手機了。如今,出現了一項“黑科技”,可以讓手機的運存轉移部分空間給內存。

然而,這項所謂的“黑科技”真的那麼好使嗎?這項技術的使用,會不會如早年PC玩家對CPU採用的超頻技術一樣,造成整體系統的不穩定呢?

小米繼vivo後也跟進內存融合技術

4月初,《****》報道了全系搭載內存融合技術的vivo S9e正式發佈,vivo S9e全系配備8GB內存,在開啓內存融合技術後,可調用3GB的運存空間給內存進行使用,此時,原來搭載的8GB內存就相當於11GB的內存了。文中提到,印度科技媒體BGR網站對此還給予了高度讚譽。

近日,小米也被曝出正爲MIUI研發內存融合擴展技術。據知名業內人士透露,MIUI開發人員正在攻關的內存融合拓展技術,將會提升舊款小運存手機用戶的日常體驗。

手機用戶們此刻是否可以“大呼快哉”了呢?還別高興太早,有得必有失。

測試顯示,這項內存融合技術並不可以讓手機所有的配置“無縫對接”,而是會拖累其他硬件的效率。

手機內存融合擴展技術並非新鮮科技

我們知道,由於安卓系統使用的是Java開發語言,較於iOS或者後起之秀鴻蒙系統,本身就存在性能方面的劣勢。開發者爲提升App效能,只能佔用更多內存。

其實,從“科研考古”角度來看,在10年前,也就是安卓2.2時代,就有了zram與swap兩大解決內存不足的相關技術。

swap其實就是Windows的虛擬內存技術,也就是將ROM作爲RAM使用,可以讓系統同時運行很多的程序或是對內存有更大需求的程序,但讀寫速度則低於內存,這種反覆擦寫閃存的方法也更容易讓閃存降速,進而導致卡頓。

zram則是將物理內存中的一部分劃分出來,將後臺應用和前臺應用的不活躍代碼部分進行壓縮,通過降低數據規模的方式變相增大內存。代價是壓縮數據需要CPU來負責計算和甄別不活躍的代碼,因此,就降低了SoC的運行效率。

這些年來,市面上早有部分工具或 App是可以幫助用戶將ROM Flash拓展到RAM上使用的,但由於讀寫速度等問題一直存在,這類技術並沒有得到普及。

內存融合技術的手機是否會有市場?

十年後的今天,小米和vivo等廠商新研發的內存融合技術,不只是單純地利用虛擬內存拓展運存。但是,部分持有vivo手機的網友測試發現,這項技術使用時依舊還是會降低SoC的運行效率。

因此對於本就擁有大容量內存的高端旗艦機型來說,在物理內存足夠的情況下,爲了更好的使用體驗,不拖累整體的運行效率,最好不要使用內存融合技術。而對於使用中低端機型,僅僅關注普通應用的用戶來說,內存融合技術還是可以延長舊手機的使用壽命。

以目前的技術情況來看,內存融合功能只能使用在對配置要求不高的普通中老年手機用戶羣體上。

而真正能對所謂手機硬件革新造成降維打擊的,應該在“雲端”。例如,以“雲改數轉”爲戰略轉型的中國電信在2020年11月就發佈了使用“雲運行內存+雲儲存”,即在雲端配置上無上限的“天翼1號”手機。這類建立在雲端的技術,完全符合5G萬物互聯的理念。也只有擺脫所有物理配置的限制,才能被稱爲5G時代真正的“黑科技”。

本文來自【通信信息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佈及傳播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