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星片酬高企意味着什麼?

陳宏民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近段時間,演員鄭爽再次被刷屏,兩個關鍵詞:“高昂片酬”和“涉嫌逃稅”。這兩個關鍵詞一直在演藝界居高不下。因爲明星片酬高企,偷稅漏稅有了鉅額回報;廣電總局出臺了影視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相關規定後,又多了一道“工序”:拆分收入。

影視業三大現狀

大概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我國影視業近年來的發展狀況:規模大,片酬高,質量差。

一是規模大。我國近年來影視產業增長迅猛。據有關方面統計,2019年我國電影票房規模超過600億元,影視劇等相關產業的規模超過3000億元,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各式資本,包括互聯網巨頭們紛紛投資影視行業,在當前複雜的經濟環境下,不說是一枝獨秀,也算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是片酬高。一批當紅明星的片酬確實高得令人乍舌。一個演員參與一部戲的酬金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而且合同上寫明是稅後收入。這次鄭爽參演電視劇《倩女幽魂》,據說片酬高達1.6億元!比起當年扮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在拍攝《西遊記》時,每集的酬勞只有70~80元,如今中國的藝人們真的個個可以算是巨星了;這個“巨”未必是其演藝水平的輝煌,而是財富的金光燦爛。

各家媒體議論紛紛,有拿國際數據進行比對的,有用其他行業收入作爲參照的,總之想要說明其不合理。街頭巷尾的百姓們一說起這些昂貴的明星更是“羨慕嫉妒恨”。

三是質量差。讓人詫異的是,在如此大規模投資下,我國的影視劇質量卻持續下行,胡編亂造,雷劇橫行。前些年有過一波“紅色經典改編熱”,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典小說改編爲電影或電視劇,加入了“敵我戀情”“三角之戀”等劇情,所謂“紅色變粉色”。後來紀念二戰七十週年前後,又湧現出一批抗日雷劇——有徒手撕鬼子的,有用手榴彈扔上天打飛機等。一個比一個更加異想天開,真的是沒有最“雷”,只有更“雷”。

從表面上看,影視業還是相當市場化商業化的行業。明星們片酬高企,更多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一位投資影視的朋友抱怨道:“有時候一部戲,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投資給了演員,這戲怎麼拍呀?”我問他,如果你不請這些當紅明星來拍,結果會如何呢?他告訴我,大概票房至少會減一半。我說:“那不就結了!你的故事劇情不上座,視覺效果也不上座,全靠明星撐檯面,可不就得把賺的錢給人家嗎?這是人家的‘邊際貢獻’啊!”

可是,當我們往深層次想,這種演員片酬越來越高,劇情內容卻越來越差的趨勢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可能要歸結於資本的力量在發揮作用。

需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年來,資本把影視業當作一個有着巨大開採空間的金礦。我國的影視業逐漸遠離思想、道德和審美等精神層面的價值弘揚,蛻化爲越來越媚俗的娛樂場所。一些投資者不再關心這些作品對人們的心靈影響,只關係對人民幣的吸納效應。

資本的大肆進入,正在力圖把我國的影視作品打造成“快速印鈔機”。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就是快速包裝一個又一個明星,再用明星包裝一部又一部影視劇。

好的劇本是靠時間磨出來的,而當紅明星則可以用錢快速“砸”出來。明星是打造包裝出來的,粉絲團也是打造包裝出來的,就連鉅額票房也同樣能夠打造包裝出來的。

一些影視業大腕也時常抱怨,說如今觀衆太俗。而他們爲了滿足需求,迎合觀衆,不得不媚俗。其實這只是事物的一面,即互聯網時代,信息極度膨脹,大衆越來越沒有耐心去體驗、理解和思考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的感受。

事物的另一面,是因爲正在操控着影視業的資本大鱷們需要不斷推出新的上座的影視劇,以實現投資人的盈利需求。而優秀作品是沒法“快餐式供給”的。所以,資本便使出全身解數,推波助瀾,轉變大衆的審美意識。

在資本的驅動下,扭曲的供給在爲自己創造着扭曲的需求。

近年來,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從題材選擇到成本結構,從藝人品德到言行舉止,給出了不少明文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影視行業那些令人擔憂的趨勢。不過,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我國的影視業,同樣需要進行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