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郭涵】當地時間12日,西方最大的記者組織、總部位於比利時的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IFJ)發佈最新年度報告,認爲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在全球媒體上的形象提升,中國對全球敘事的影響越來越大。

儘管依然對中國及中國媒體抱有偏見,但報告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抗疫表現與對外援助爲自身樹立了一個“可靠夥伴”的形象。

這份報告以“新冠故事:摘下中國全球戰略的面紗”爲標題,採訪了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的54個新聞記者公會。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祕書長安東尼·貝朗格形容,報告揭示中國“在信息戰中的力量日漸壯大”。

調查顯示,56%的受訪者認爲,該國媒體關於中國的報道自疫情暴發以來變得總體上更爲正面;只有24%認爲相關報道更負面,餘下20%認爲本國的對華報道基調沒有改變。一年來,關於中國的報道在76%的受訪國家與地區的新聞輿論場明顯存在。按1分到10分來評估對華報道朝消極與積極變化的程度,受訪者給出5.38的平均分。歐洲地區是中國形象變化最爲積極的地方,得6.3分;北美地區對中國形象的負面變化更明顯,跌至3.5分。

報告稱,中國在疫情期間大規模開展對外醫療援助,爲自己樹立了一個“可靠合作伙伴”(reliable partner)的形象。“在部分國家,中國被視爲最準確的新冠信息來源,這也表明中國對全球敘事的影響越來越大。”調研結果顯示,接受中國捐贈新冠疫苗的國家,與中國相關的正面報道相對更多。

在接受中國抗疫援助的國家中,63%受訪者認爲本國媒體關於中國的主流敘事是“中國幫助了其他國家”;沒有得到幫助的國家中,60%的受訪者則認爲本國媒體關於中國的主流敘事爲“中國掩蓋疫情導致全球疫情暴發”。

截至4月底,中國已向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緊急抗疫物資援助,正向80多個國家提供急需的疫苗。相比口惠而實不至的西方國家,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向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及時伸出援手。

然而在西方媒體與觀察人士眼中,中國所遭受的抹黑不值一提,受援助國給予中國的鮮花與掌聲,卻令他們坐立難安、心態複雜。與許多帶有偏見的外媒一樣,這篇報告依然傲慢地指責中國搞“疫苗外交”、“大外宣”,目的是擴大全球影響力,並提醒西方民主國家的媒體機構“不得不防”。

報告作者之一、曾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駐華記者,現任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高級講師的林慕蓮(Louisa Lim)對德媒表示,她認爲中國有一個“深思熟慮”的全球大外宣戰略,通過講好中國故事,來建立中國政府在全球的話語權。“中國過去一年來,大量使用自2009年來在全球建立的媒體宣傳渠道。中國政府的立場也從被動的防衛,轉換成主動積極地散播有利於中國的故事。”

林慕蓮還“擔心”許多民主國家的新聞機構自身“充滿經濟脆弱性”,無法派記者去中國,必須依靠來自中國官方媒體的內容,因爲它們往往是唯一免費的。她振振有詞地提醒這些媒體機構,“中國所提供的免費內容不一定真的免費”。

這份報告發布前,就已經吸引了美國老牌自由派媒體《紐約時報》的關注。後者在5月9日評論稱,中國在疫情暴發後正“講述自己的故事”,試圖打造出一套能夠抗衡BBC及CNN等英美主流媒體的方案,並認爲這是“全球權力正在轉移的證據”。

對此,文章引用林慕蓮的話說,“美國人非常狹隘,總認爲一些都與美國有關”。“美國人和西方世界往往不會關注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他們總是認爲,那些以西方爲中心的價值觀適用於所有地方。”

對於《紐約時報》的文章,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5月11日回應稱,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和多元的,在媒體領域,不應只有CNN和BBC,各國都應該有自己的聲音。面對針對中國的肆意抹黑攻擊和謠言謊言,中國當然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華春瑩強調,作爲擁有14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總數近五分之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當然應該、也值得在國際輿論格局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