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志林

【聲明:本文參加斯帝卡徵文並被錄用,已授權斯帝卡在其他平臺發佈】

乒乓江湖傳言,沒有打過"CL"的乒乓生涯是不完整的。這裏的"CL",便是大名鼎鼎的斯帝卡Clipper Wood。

四十年前,斯帝卡Clipper Wood橫空出世,這是斯帝卡的第一款7層底板,也是世界上首款7層底板。自此,CL便開啓了它的輝煌歷史,將無數球員送上冠軍獎臺。

1999年的埃因霍溫世乒賽,劉國樑在決賽中擊敗同樣是直板的馬琳,成就了中國乒壇首位男子單打大滿貫。那時節,不懂球的胖子還是個精瘦的光頭小夥,而CL卻因他聲名大噪。

多年之後,外置和內置碳板已經隨着絕兇虎和破壞龍聲名鵲起,老將張超還能憑藉一把CL打破小胖在乒超聯賽的不敗金身。而遠東的"萌妹紙"平野美宇更是用純CL先奪世界盃冠軍,再於亞錦賽上連斬三位國乒世界冠軍選手摺桂。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CL底板一經問世,便引來無數乒乓器材廠商競相模仿,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股濃濃的七夾風。然而,打來打去,七夾純木最終還是CL最有味道。

毫不誇張,CL已然成爲七夾板的標杆,在器宗大師或者乒壇"燒年"的武器對比庫裏,必然供奉着一把CL,他們在各種新板測評中總會反覆強調,"比起CL……,如何如何"。

曾經小球時代的快攻板,大球時代的快弧板,從小球到大球,從有機到無機,CL一直在演繹着經久不衰、老而彌堅的神話。

那麼,這塊幾乎被捧上神壇的神兵利器,究竟有何神奇之處?

首先,外觀素麗。斯帝卡的底板向來走簡約古樸風格,手柄設計除了必要的logo外也從不花裏胡哨。CL外形樸素,而側結構中紅色的"兩道槓"十分亮眼,使得CL底板古樸中透着些許生氣。兩道槓業已成爲衆多七夾的外觀標誌,紅的、黑的、白的,都得尊稱CL爲鼻祖。

其次,結構分明。作爲硬七夾的經典,CL的結構爲兩面林巴面材加中間五層阿尤斯力材,木紋按縱橫逐層正交排列,奇數層爲縱,偶數層爲橫。核心三層較厚且幾乎等厚,次表層稍薄,面材最薄,整體厚度接近7.0mm。CL又將第三、五層做了染色處理,也就是熟悉的兩道槓。

再次,性能均衡。CL的結構既保證其清晰的手感,又保證了不錯的速度,打透後那酥脆的手感令人着迷。手感好,控制強,可攻可守,CL是許多業餘球友心中幾近完美的神兵利器。

最後,搭配隨意。CL是不挑膠皮的全能底板,幾乎適用於任何套膠,無論是反膠還是顆粒,也無論是粘性還是澀性。無論任何類型,也無論任何廠商,來多少,它都照單全收。

曾有器宗大師將CL比作一把尺子,它能夠忠實地將技術不大不小地展現出來。君之水平幾何,玩玩CL就知道。

這些,都是我對乒乓球有一定的研究和積累之後才知道的事情了。

2012年我剛上本科,本着從小到大對乒乓的一身熱忱加入了乒協。頗受高中星級成品拍的影響,買下了一支紅4。後來有緣同一些諸如國二的高手師友練球,方知乒乓球拍的個性搭配。在衆多的高手中,便有多人使用斯帝卡的CL-CR,於是嚮往着有這樣一支球拍。怎奈囊中羞澀,跟同學一起購置了729的Z1-off++。可能自己力量小又不願意主動發力,所以一直沒打出狂飆王的味道,仍然對CL-CR戀戀不忘。

四年匆匆而過,我調劑到另一所高校讀研,發現博士師兄仍然在使用CL-CR。因爲崇拜泥窪老師,喜歡意識流打法,也因爲人老又懶,不想發力和移動,所以偏向於控制型打法,所以CL-CR一直是首選戰拍。於是我心一狠,花了半個月的生活費在某寶上淘了一把。自那以後,技術倒也沒多少長進,但是逼格提升了不少。馬老師說,傳統乒乓講究"思量撥千斤",贏球專靠各種坑蒙拐騙偷,也曾帶領院隊打進研乒賽四強。

再到博士的時候,內置和外置琳琅滿目,碳板儼然成爲主流。事實上CL雖好,也並非無所不能,首先,出球速度比之碳板較慢,常被對手的回球頂着;其次,遠臺對拉乏力一直都是CL的弱點。那麼,有沒有一塊底板,既強化了速度,又保留了控制呢?多個業內朋友一致推薦了碳素45。作爲曾經陳夢和孫穎莎當下的戰拍,簡直是好傢伙!

如今,偶爾重新把玩擺弄一下CL-CR,勁道所有不足,控制卻更好了。而對於下一塊正手套膠,我瞄準了氧氣單元,天藍色的海綿,足以媲美省飆的性能,喫球感清晰,拉球同樣勁爆,關鍵不用太刷膠。

這,大概就是斯帝卡情結吧。

情結就是,縱然斯帝卡做工略顯粗糙,手柄多毛刺,沒有蝴蝶那般精緻;縱然球友們戲稱斯帝卡爲"拉絲卡",也不改選擇拉絲卡的初衷。

讓我們一起,快樂乒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