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7月26日電 題:"成都造"乒乓球拍底板爲何備受運動員青睞?

作者 王利文

近日,位於四川成都的乒匠研創工作室內,46歲的負責人吳偉躬身於簡易的條桌前,專注於乒乓球拍底板打磨,這一"成都造"的"利器"爲不少選手在國際賽事中贏得榮譽。不久前,備戰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簡稱成都大運會)的加拿大籍乒乓球運動員聶嘉儀曾專程到此,定製專屬球拍。

7月25日,位於四川成都的乒匠研創工作室內,46歲的負責人吳偉在簡易的條桌前工作。王利文 攝

據瞭解,該工作室每年會收到來自運動員、教練員、愛好者等發來的1000只左右的底板定製訂單,其中不乏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等國家選手。

"成都造"乒乓球拍底板爲何備受運動員青睞?工作室87歲的老師傅曹立熹自1953年便開始修復和製作乒乓球拍,用70年的熱愛和工匠精神,在"減輕重量"和"提升彈性"兩個看似矛盾的參數上不斷摸索。他分別於2011年和2015年發明了蹦牀式竹編纖維乒乓球拍底板和梅花樁式乒乓球拍底板,取得了底板材質和結構上的突破。

7月25日,四川成都,87歲老工匠曹立熹在家中向來訪者演示竹編纖維。王利文 攝

曹立熹解釋,蹦牀式竹編纖維乒乓球拍底板的靈感源自竹子的韌性,這一特點在生產工具中早有體現。因此,用竹纖維製成的底板容錯性較高、控制手感較好。梅花樁式乒乓球拍底板則從中國古建築的木質樁柱結構汲取靈感,克服了傳統底板彈性弱的缺點,使之厚而輕、輕而彈。

近些年,曹立熹和搭檔做的底板曾被國際乒聯、中國乒聯收藏,中國男子乒乓球國家隊隊員徐晨皓、中國女子乒乓球國家隊隊員王曼昱等明星球員也在此修復過球拍。

如今,曹立熹已將工作室的"球拍"遞給了徒弟吳偉。有着四川大學機械電子專業背景的吳偉近年較全面地領會了曹立熹的專利技術,他不斷總結經驗,在製作中研發新工具和新技術。在他看來,材質和結構的先進性僅僅是"成都造"乒乓球拍底板的"底氣",底板的好壞主要取決於整體搭配性能與選手打法特點的匹配度。因此在定做底板前,吳偉會花不少時間溝通設計細節,再進行選材、壓制、上膠、切割、打磨、調試等工序,完成定做流程少則一週,多則數月。

工作室現場,來自芬蘭的乒乓球運動員王子昂趁着在成都參加訓練的間隙,前來定做球拍底板。通過對其打法特點、持拍方式、膠皮選材、原底板性能和優缺點、新底板擬改進方向等方面加以瞭解,吳偉已對王子昂舊球拍的結構材質、厚度、重量等基本參數瞭如指掌。"底板定做的經歷將幫助我選對拍、打好球。"共同參與繪製、打磨等製作工序後,初次定做底板的王子昂對這背後的學問很是感慨。他希望未來能用自己的專屬底板參加大運會,與優秀的中國選手較量。

7月25日,來自芬蘭的乒乓球運動員王子昂來到乒匠研創工作室定做球拍底板。王利文 攝

"每天一小步,一步一個腳印",望着師父在工作室留下的座右銘,吳偉透露了自己的打算。"中國乒乓球運動技術水平很高,但中高端球拍底板市場長期被海外品牌佔領。我會繼續埋頭做出更多好拍子,讓'成都造'乒乓球拍底板走向世界,也爲運動員們賽出水平獻出綿薄之力。"(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