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燦榮:外企在中國需拿出真本事了

圍繞一些外企品牌近日在中國市場引發的爭議,有西方媒體稱外企在華“處境艱難”,未來恐怕會更加“坎坷”。這種說法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增長4%,達到1630億美元,居全球之首。中國美國商會3月份發佈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外資企業仍樂觀看待其在華髮展前景。61%的受訪企業視中國爲首選投資目的地,且對中國向外資企業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前景充滿了信心。有83%的受訪企業表示,它們沒有考慮將生產或採購轉移至中國以外的地區。外企繼續看好中國市場,一方面是因爲,中國市場是有魅力的,而且魅力在不斷加大。“十四五”期間預計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爲第一大消費品市場。在全球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下,購買力變得異常重要。過去100多年,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若取代美國,也是外企對中國市場信心的重要支撐力。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始終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中美貿易戰期間仍然推出了《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簡稱“22條”)。外企在中國的市場環境和法律環境比以往無疑是大大優化了。

我們也看到,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對中國的戰略敵意上升,引發了中國的民意反彈,外企在華輿論環境複雜化。同時中國企業在各個行業崛起,外企在中國市場競爭加大,過去那種躺着賺錢的局面不會再有了。面對新的環境,外企也需主動適應而非抱怨。應該看到,中國輿論環境正變得越來越多元,消費者對國外品牌的崇拜心理在消退,對產品質量和服務的態度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挑剔,這種挑剔不分中外企業,也是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一些外企應該改變過去對產品檔次“中外有別”的做法,尊重中國市場,尊重中國的消費者和競爭者,拿出真本事來。同時,外企也有更大責任善待中國市場,中國對西方一些國家民意反彈的第一責任人在西方國家政府,有影響力的外企有責任對本國政府施加影響,共同維護國家間的良好關係和貿易環境,讓中國市場的魅力進一步持續下去。

西方一些國家的戰略界有所謂“陽謀”,意圖將中國從它們的全球化體系中排除出去,推動外企與中國“脫鉤”。面對這種情況,中國不得不預爲之謀,加強自主創新,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經濟格局,同時繼續保持對外合作的開放姿態。中國在過去40多年中已經成功融入經濟全球化體系,西方一些國家傲慢地意圖強行把中國趕出去,不但自身受損嚴重,達成目標,反而可能自絕於全球化體系。

(金燦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