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峯

在江南,將高新技術融入有着中國韻味特色的紡織業。

我出生在青浦,在兒時的記憶中,這裏水多,橋多,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橋掩映在垂柳與古建築之間,人行其上,船行其下,宅前屋後被流水圍繞,我在烏篷船悠悠的槳聲中“搖搖晃晃”地長大。


青浦區環城水系的城樓

如今,作爲一名創業者,我回到了青浦這片土地,主要從事智能製造、聰明紡織和人工智能領域,其中“聰明紡織”探索將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運用到面料紡織之中,還將公司分部開到了江蘇吳江和浙江湖州。

提到“聰明紡織”的緣起,與家鄉發展息息相關,紡織曾是江南水鄉的重要業態,但近年面臨“招工難”困境。例如,吳江自古被譽爲絲綢之府,如今是海內最大的紡織業重鎮,但也面臨老一輩的手工藝者逐漸退休,而年輕人選擇從事於新興產業,工藝後繼無人,行業亟待轉型。


江蘇吳江

我從小對計算機有着濃厚的愛好,大學也選擇相關專業。大學期間,我熟悉了現在的合夥人,他來自吳江,從20年前的學生時代開始,我們就一起創業,成立盛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遇上了互聯網蓬勃發展。

五年前,我們嘗試將數字化與紡織業相結合,對紡織業在質量管控、不亂工藝上提出改進,“聰明紡織”匡助工廠在經營出產中降本增效。目前,這種技術在吳江初步推廣,也帶動高新技術行業逐漸關注傳統的紡織業。


運用於紡織的視覺識別技術

與大多數高新項目比擬,“聰明紡織”不是一個高回報的項目,我們在紡織業中投入了多年心血,地方政府也給了我們許多匡助,對多個項目的落地提供了政策攙扶、資金補貼。我、合作伙伴以及客戶都相信,有着中國韻味和特色的紡織業,路會越走越寬。

滬蘇毗鄰,文化風采也十分相近,吳江保存了許多地方特色,有我兒時故鄉的影子。工作之餘,我常在此尋找風味點心、農家菜館,飲食習慣、語言交流上沒有隔閡,讓我一來吳江就有親切感、認識感。


江蘇吳江

我也見證了青浦和吳江之間的“壁壘”逐漸買通。例如,省際斷頭路青浦東航路到吳江康力大道,現在開車只要5分鐘。文化的融通,出行的匯通,讓我越來越頻繁地往來,慢慢成爲“半個吳江人”了。

過去,江南地區通過上海港將絲綢等貨物運到全世界。如今,資金、技術、人才等在長三角區域匯聚,繼承揚帆起航。相信跟着一體化的推進,各地互通往來更加便利,我的“聰明紡織”夢想也會逐步成真。

本文來源:新民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