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发现,自己身边的“共享充电宝”悄悄涨价了。从1元/小时到5元/小时,价格已经到了心理承受上限,超过这个价格很可能选择不再使用,这也意味着共享充电公司的涨价或已经触及天花板。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几家共享充电公司营收比较单一,主要收益靠使用费,利润增长靠涨价。没有差异化优势的共享充电宝只能依靠砸钱冲规模。

只不过,面对涌入的对手,行业最初的生态已被打破,线下商家高昂的入场费、利润分成,已经吞噬了共享充电公司的利润。共享行业终将回归需求本质,烧钱冲规模,却无商业闭环的共享充电行业,或将面临与共享单车同样的结局。

前半小时免费、1元/小时、3元/小时、5元/小时、10元/小时......最近共享充电宝因使用费飙升而引发热议。

有网友向老虎财经爆料,某头部共享充电公司收费标准显示每24小时封顶28元,最后收费却超过了限定。甚至,商户和公司都可随意更改收费标准坐地起价,乱想迭生。实际上,作为主要以使用费为收益的共享充电行业正陷入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的困境中,而涨价成了它们现阶段的续命药。

四年前,王思聪那次高调唱衰的赌约,几乎给共享充电宝下了一道生死符。而今不被看好的共享充电行业却冲出了上市公司怪兽充电,更有多个公司已在排队上市。

共享充电行业的热闹场景,也让当初王思聪的言论遭到群嘲。不过,现在就对这个行业盖棺定论似乎还为时尚早。

自共享单车打响共享经济风口的第一枪,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按摩椅、共享KTV等各种冠以共享概念创业的项目便开始浩浩荡荡席卷而来,一时间万物皆可共享,但舆论场上关于真需求与伪风口的争论却从未停止。

而与共享单车大局已定的现状相比,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未来还存在着极大的变数。

1

面临涨价的天花板

从“百电大战”到如今的“三电一兽”(来电、街电、小电、怪兽),共享充电的行业之战远未结束。

4月30日,继怪兽充电成为共享充电宝美股第一股之后,小电科技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书,开始争夺共享充电宝港股第一股。争夺上市除了可以给资本提供退出通道以外,也可融资抢占先机做大规模,而共享充电宝行业对此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

虽然目前“三电一兽”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但行业格局仍面临洗牌。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怪兽充电以34.4%的市场份额,位居共享充电行业第一,是中国最大的共享充电运营商,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19亿。

然而,在怪兽上市同一天,“搜电充电”与“街电”正式合并,两者开始抱团,共建全新的集团公司。而合并后,两者用户规模将突破3.6亿,市场份额或将达到行业第一。相对稳固的市场格局,将随着怪兽充电上市、街电和搜电充电联手、以及美团重新杀入共享充电等被打破。

企业争相入局、接连有公司成功上市、实现盈利,看似繁华的景象背后,充电行业的难题仍未解决。

共享充电行业的营收非常单一。

据艾瑞咨询《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指出,2019年共享充电企业收入主要分为租赁收入、广告收入和其它收入三部分,其中租赁收入占总收入的97.2%。就拿怪兽充电来说,2019年、2020年,怪兽充电的租赁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95.15%和96.55%。

在营收来源单一的情况下,共享充电企业要想实现盈利,唯有拼命扩充点位(POI)和不断涨价。

数据显示,2020年期间,“三电一兽”新增投入市场的设备数量均为负增长,仅有搜电一家取得了正增长。在点位扩充艰难的背景下,涨价便成了“续命”药。从2019年开始,共享充电宝企业集体涨价。

有媒体报道,现在部分商圈和医院等场所每小时充电需要3-4元,酒吧夜店等则高达10元/小时,而早期价格只有每小时1元甚至免费。有的用户因未及时归还,出现一天花掉99元的情况,等同于买了个充电宝。

甚至,相同品牌在不同消费场景有不同定价,而颇有意思的是,这个定价权几乎掌握在商家手中。

2

付高昂入场费、利润分成,争夺点位的代价!

共享充电宝涨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渠道成本则增加。共享充电宝的使用依附于消费场景,这个消费场景便是由商家提供。实际上,共享充电的设备成本只占一小部分,销售费用则占了大头。

同医药一样,共享充电是一门需要地推依赖渠道的生意。为了与商户合作,行业公司除了要与商户分成之外,有些还需要高昂的入场费。

其实,早期商家对于充电柜入驻是免费开放的,但讽刺的是,商家的收费行为是行业里的竞争培养起来的。为了争夺高频次的优质场地,行业开始抬高入场费求入驻,借此上演了一出出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场景。

入场费先是几千,后来跃升到几万至几十万不等。除了入场费,为了争夺点位,又演变出了利润分成,分润比例按照合作商家的总价相应调整,商家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共享充电公司为了不亏本,商家为了多赚钱,使用费只能涨价。然而,此前曾有共享充电宝企业斥巨资拿下酒吧的独家合作权,但最后产生的流水收入甚至不及入场费。

怪兽充电招股书显示,2020年,其向合作商家支付费用(佣金、入场费)占当期移动设备充电业务收入的58.1%。而小电科技2020年向点位合作伙伴及渠道合作伙伴支付的激励费达到10.13亿元,其中分成费7.10亿元,入场费3.02亿,占整体营收比重的53%,而在2018年只占25%。

只不过,如今POI(点位)之争日趋激烈,激励费率也在不断攀升,仅依靠提价又能有多少空间呢?

3

无法形成商业闭环,终将回归需求本质!

面对这个难题,共享充电行业现在并没有太好的解决之道。

实际上,自共享单车以来,共享雨伞、共享按摩椅、共享KTV的等共享项目卷席而来,砸钱获取流量,资本助推跑马圈地扩大规模,几乎成了共享项目的经典剧目,无论是滴滴还是共享单车抑或是共享充电宝都是如此,但最终存活下来的并不多。

所有共享项目比拼到最后,都要回归需求本质。比如,如今业内存活较好的是共享汽车领域的滴滴,在经历了烧钱抢占市场之后,成了出行领域的领头羊。但实际上,滴滴也只是用互联网思维,承接了出行领域补充和完善后的需求。

而相比共享单车的鸡毛一地,共享充电宝的结局看起来似乎要好不少,这或许要归功于共享充电宝更高频次的使用场景。但高频次,就是真需求了么?

事实上,共享充电宝的使用体验并无二致。无论使用什么品牌,实质上的体验并没有太大差别,这也导致共享充电行业难以差异化发展。技术壁垒低,商业模式又高度相似,没有差异化优势的共享充电宝只能依靠砸钱冲规模。即便现在已经形成几家头部公司,也难言说具备足够的竞争优势。

尤其在高频词的使用下,用户对价格更为敏感,依靠涨价来提升利润的手段到后期势必会被反噬,毕竟充电两小时的价格几乎就可以买一个充电宝,共享充电宝并非不可替代。从目前存活下来的几个共享项目看,最终将回归需求本质,而共享充电宝更像是披着风口的伪需求。

单靠共享充电宝项目,单一的营收,在烧钱竞争的背景下,恐难维持增长。虽然现在怪兽充电欲进入白酒行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路径并不清晰,而且在众多白酒巨头之下,怪兽充电仍面临很大阻力。

事实上,当初摩拜单车、小黄车烧钱大战后,摩拜终被巨头收编,成为美团旗下出行的一个补充。去年5月,美团第三次杀入共享充电宝。此前,美团曾于2017年、2019年启动充电宝项目,但两次未果。

公开资料显示,美团再次启动该项目后,加足马力,开始疯狂地推,拉开了百城大战。新重磅政策是只要商家和美团签约共享充电宝,每人使用一次美团和点评的真实点击量就会增加一次,用的越多,餐厅的排名越靠前。商户只需提供场所,不用缴纳任何押金,就能获得60%收入分成。

拿出商家最在意的线上点击量做条件,这让大部分商家不敢不接纳美团充电宝。同美团相比,目前怪兽、小电等几家共享充电公司虽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优势,却仍面临很大变数。

单靠共享充电,这几家公司无法在商业上形成闭环,只能烧钱争规模,但在涨价空间有限,烧钱大战下或将使他们陷入亏损,再次上演共享单车的历史命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