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爲增店一年質押股權12次,速度始終起不來,“口腔第一股”通策醫療如何撐起千億市值?

經觀大健康 孫文青/文

5月19日,通策醫療發佈公告稱,公司第一大控股股東杭州寶羣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後簡稱爲“寶羣實業”)再一次質押通策醫療的股份,同樣的事情,在過去的一年已經發生了11次。

經記者統計,寶羣實業未來一年到期的質押股份數量爲3541萬股,佔所持公司股份比例的32.72%,佔公司總股本的11.04%。

兩家公司的實控人均爲通策醫療董事長呂建明,寶羣實業在12筆質押中的資金用途都提及“體系外醫療項目建設資金需要”。行業共識是,這與通策醫療一項名爲“蒲公英”的擴張計劃有關。

2018年底,這家風格偏穩健,轉型醫療服務12年僅持有不到30家口腔醫院的醫療服務機構,突然宣佈“未來3到5年在浙江省內建設100家分院”。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通策醫療的市值開始起飛,從2018年的134億元,到了如今近1119億元。

這本來應該是一個“贏者通喫”的故事,因爲2018年之後,整個醫療服務行業融資遇冷。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小型公司來說,實體醫院回本週期長,沒有融資,就很難有新醫院,繼而又失去了新的融資機會,這是個惡性循環。而作爲行業內唯一的上市公司,通策醫療在融資渠道上的籌碼要多不少。

但速度並不算理想。截至去年年末,它在浙江省內建設的的“蒲公英醫院”數量達到了33家,年均十幾家新點位。在最近的業績交流會中,其管理層透露,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已經談攏12家省內醫院,且2021年將繼續維持20家的增速。這意味着“蒲公英”計劃在3年內無望完成,放至5年,通策醫療也要在未來兩年內提速兩倍才能達標。

經觀大健康就“蒲公英計劃”計劃進度,聯繫通策醫療董祕張華,暫未獲得更進一步回覆。

而相似的背景、模式和資源稟賦,愛爾眼科直接撬動了8筆併購資金,推動上百個項目同步進行,目前在全球已經超過600家機構。它的營收是通策醫療的6倍,淨利潤是4.25倍,而188的市盈率卻低於通策醫療的223。

通策醫療的營收增速自2017年反彈後,已經連續放緩三年,這對應的是“蒲公英”計劃的“拖沓”。在雪球等多個二級市場投資社區裏,“雖然看好通策醫療,但透支了未來幾年的業績”,這樣的討論頻繁出現。

低潮擴張

2018年是民營連鎖口腔行業明顯的“分水嶺”。太平洋證券《2019年口腔醫療服務行業深度報告》顯示,2018年國內獲得融資的同類型項目有16家,創下歷史新高。但在此之後的幾年,行業的融資數量和金額均迅速下滑。對於那些只能通過出讓股權,從風險投資人那裏拿錢的中小型連鎖服務機構來說,降低開店節奏是唯一的選擇。

包括瑞爾齒科、拜博口腔在內的行業明星公司,也都開始減速。瑞爾齒科在2017年D輪融資之後提出過“千店計劃”,要在2025年達成。相比於通策醫療的口腔醫院,瑞爾齒科多爲診所,開店容易很多。但四年過去了,瑞爾齒科只是增加了30個新點位,達到110家,“千店計劃”目前在公司內部已不被提及。拜博口腔也是在2017年超過200家店的“天花板”之後,幾乎無新的增長。

幾家主要競爭對手缺錢,也直接導致了標的“降溫”。一位不願具名的連鎖口腔行業從業者告訴經觀大健康記者,即便是在上海這種大型的區域市場,從2019年開始,口腔連鎖轉讓標的多了不少,成交價自然也降下來了。換言之,如果有品牌能解決錢的問題,想要趁機跑馬圈看上去並不複雜。

也是在這個階段,呂建明開始頻繁質押股份。控股股東未來一年到期的質押股份數量爲3541萬股,即便按照目前股價的一半去估值,質押股份也對應了60億元以上。瑞爾齒科剛剛完成了2億美元的E輪融資,這個資金規模跟通策醫療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公開資料顯示,通策醫療拓展“蒲公英醫院”的方式跟愛爾眼科接近。以收購爲主,共建、自建爲輔。在推行“蒲公英計劃”之後,通策醫療一般通過公司出資51%,同時綁定醫生集團或當地成熟口腔醫生入股,迅速敲定收購醫院。先體外培育一段時間之後,再併入上市公司報表。

甚至通策醫療的投資標的所對應的扭虧爲盈週期更短。國盛證券報告顯示,通策醫療的口腔醫院在1-3年扭虧爲盈是常態,而愛爾眼科基本要在3年以上。通策醫療管理層在2020年業績交流會中還提到,醫院盈利的時間會進一步縮短至半年到一年半,但公司方面並未向外確認這一數據。單院收入也由2016年的3662萬元增長至2019年的5919萬元。

“按說通策醫療應該可以跑得更快,不缺錢,標的成色也還行,但就是股價起來了,業績增長一般。”有着跟上述行業從業者類似疑問的投資者並不在少數,資本市場給予了這種模式很高的認知,但落地情況的確不理想。

快不起來

2019年,通策醫療在浙江省內新增的“蒲公英醫院”高達21家,2020年速度相對放緩,年並表新增12家。公司對外稱,形成了平海、城西、寧波、紹興四大區域醫院集團。通策醫療將這種模式概括爲“旗艦總院+分院”,並計劃以浙江爲模型,向全國推廣。據通策醫療管理層透露,目前,通策醫療在省外有12家機構。

跟幾家主要的競爭對手不同,通策醫療一般選擇口腔醫院爲主,而非小型連鎖診所。同樣一個點位,診所只需要三、五百萬元,而醫院需要投入一、兩千萬元,實現收支平衡的時間也被拉長。且通策醫療共建的並不多,一年的新增點位中,僅有兩三家,其餘均爲收購。共建會降低前期投入,但尋找標的,以及商務談判會消耗不少時間。

這意味着通策醫療很難比得上競爭對手的擴張速度,但是行業沒有定論,到底哪種模式更符合未來市場的需求,還無法驗證。

通策醫療並未對外表達過對診所模式的看法,公司的戰略依然是主打醫院。目前基本完成了浙江北部的佈局,下一步的進攻點是浙江南部市場。“預計4月底對溫州口腔醫院建設。”通策醫療管理層對外表示。

以溫州爲代表的浙南市場,被中國口腔醫療集團佔據。2016年,在連鎖口腔擴張潮下,中國口腔醫療集團迅速在溫州市場擴張,其中,民營牙科醫院的數量由7家增至2020年的15家,民營牙科診所的數量則由約180家增至390家。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18年收益計,中國口腔醫療集團在溫州民營及整體牙科服務市場佔約24.1%及11.9%的市場份額。

不過,中國口腔醫療集團的業績也並不如人意,這或許是通策醫療的機會。其招股書顯示,2018年,它的營業收入達到新高,約爲7363.7萬元,對應的淨利潤僅爲2256.1萬元。而去年因爲疫情影響,營收直接下滑至5793萬元。受此影響,自去年2月,它已經輾轉三次向港交所遞交申請,尋求募資上市,至今仍無下文。

“這個行業一直熱度很高,大家都說‘金眼科,銀牙科’,但這個行業的幾家龍頭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增長問題。相比於眼科、體檢等領域,已經有了巨無霸公司,且都已經覆蓋了全國大部分的發達地區。但通策還只是一個區域性公司,它也沒搞清楚如何讓自己快起來。”上述從業者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