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時,袁隆平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

袁老逝世,舉國哀慟。

送別儀式現場莊嚴肅穆,哀樂低迴。

袁隆平院士的遺體安臥在鮮花翠柏叢中,身上則覆蓋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各界羣衆,能到場和未到場的,則用各種方式,寄託對袁隆平院士的哀思。

告別袁隆平院士

告別儀式場外,有人自發乘坐飛機高鐵前往長沙,爲袁老送行。

在新華社拍攝的鏡頭中,羣衆隊伍綿延了好幾公里:

殯儀館外的臺階,也被鮮花淹沒。

趕到現場的人羣中,有學生、有老者,有帶着孩子的父母,也有袁老母校武漢四中的代表。

人們手捧菊花、子,安靜有序地緩慢前進

而在人羣中還出現了抱着幾束花的快遞小哥。

買花者來自上海、南京、江蘇、北京、內蒙、青海…。。

他們不能趕來現場,就在網上定了花,這些鮮花都附上了紙條,寫着留給袁老的話。

更多沒有到場的人,表示相送卻不知如何下單,不知郵寄何方。

而他們用另外一種獨特的方式送上對袁隆平院士的哀思,表達緬懷之情。

AI修復袁老珍貴視頻資料

一些不能到現場哀悼的網友,他們用AI修復了袁老年輕時珍貴的視頻資料,賦予了它明亮的色彩。

也讓更多人再一次看到這位可愛的老者,曾經意氣風發、手捧夢想的樣子。

從修復的視頻裏我們看到,他穿着十分樸素的衣服,在試驗田旁,專心地處理手中的水稻

這或許是幾十年前平常的一天,袁老按照慣例下地查看稻苗。

彼時他矯健地走在田埂上,熟練地彎下腰檢查試驗品種。

我們還能看到袁老在實驗室中的珍貴影像。

在顯微鏡中觀察到樣本特徵後,袁老趕緊讓一旁的學生也來看一看,讓學生能夠最直觀地學習到知識,並分享這其中的喜悅。

在那個電腦不普及的年代,一篇篇意義非凡的論文,就是這樣在袁老的筆尖下誕生的。

此外,還有網友找到了袁老還是年輕帥小夥時的照片,並用AI賦予了它神態和表情。

袁隆平留下兩個夢想,一個心願

袁隆平從 1964 年開創雜交水稻研究,1997 年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2000 年、2004 年、2011 年、2014 年分別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每公頃 10.5 噸、12 噸、13.5 噸、15 噸的目標,2020 年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 3000 斤的攻關目標……

直到今年年初,袁隆平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活躍在做科研的第一線。

就連在被授予國家最高榮譽 “ 共和國勳章 “ 的當天,他還下地查看了 “ 第三代雜交水稻 “ 制種情況。

袁隆平常說,“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依舊在踐行這句話。

知情人士透露了袁隆平入院後的細節,稱袁老有意識的時候問了兩件事,第一件事還是問試驗田裏面的稻子怎麼樣了,另一件事就是問自己是不是快不行了,大家辛苦了,不用太費力氣救自己。

而在今天,在袁隆平遺體送別儀式現場,青島海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國棟含淚講述袁老遺願:

袁老耕耘至最後一刻,因爲心中有兩個夢,和一個心願。

2019 年 10 月 23 日,袁隆平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題爲《我的兩個夢》的文章,其中寫道:

據袁老身邊的人回憶,袁隆平第一次說起這個夢,是在 2004 年 10 月 29 日。

當時 74 歲的袁隆平來到位於深圳東部碧嶺的國家超級雜交水稻試驗基地。在稻田裏,他拿起鐮刀,割下了一束稻穀,並分享了自己有個稻蔭下的 “ 禾梁夢 “。

而袁老尚未完成的那個心願,是雙季稻畝產2000公斤。

如今,袁隆平走了,他的夢與心願,一定會有後人去實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