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風口浪尖上,關於“馬拉松”的三個追問

新華社廣州5月25日電 題:風口浪尖上,關於“馬拉松”的三個追問

新華社記者王浩明

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事件引發了社會一場大討論和反思,“馬拉松”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冷靜下來的我們仍然需要進一步追問——越野跑到底是不是馬拉松?中國馬拉松賽事太多了嗎?取消賽事審批後,“監管真空”又該如何填補?

追問一:越野跑到底是不是馬拉松?

馬拉松很“冤”——這是路跑業內人士這兩天的普遍反應。

很多專業人士明確提出,雖然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被冠以“馬拉松”的名號,但造成此次沉痛傷亡的比賽,實際上是“山地越野跑”。越野跑雖然也經常被冠以“馬拉松”的名頭,但與公路馬拉松比,越野跑在比賽場地、難度特點、危險係數、賽事組織和對選手身體心理要求等方面差異非常大,是一個小衆運動。

因此,山地越野並非狹義上的42.195公里路跑的“馬拉松”。

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國內城市公路馬拉松的競賽組織、醫療和後勤保障、交通管制等方面已經有一套較爲成熟的標準並不斷完善,因此國內公路馬拉松賽事的整體辦賽水平一直在提升。

近年來,中國的馬拉松辦賽能力也得到了世界田聯的認可。2019年,中國獲得世界田聯金標賽事稱號的數量就已經位居世界第一。

不過,在商業推廣中,“馬拉松”已經成爲較長距離戶外跑步賽事的代名詞,不管是公路賽事,還是越野賽事,甚至一些親子跑活動,都經常會被冠以“馬拉松”。

中國田徑協會在2020年9月發佈的《中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運營公司管理辦法》中有這樣的表述——“馬拉松相關運動:由馬拉松運動派生出來的所有在室內、外進行的(包括公路上、體育場館內外的跑道上、自然條件形成未經人工硬化的道路上)的長距離跑步、徒步以及接力,包括超長馬拉松、半程馬拉松、迷你馬拉松、垂直馬拉松、越野跑、山地跑、雪地跑、沙灘跑、室內馬拉松等。”

不過,按照世界田聯的分類,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是“路跑”大類中的子類。而山地跑、極限跑和越野跑是分別獨立的大類。

“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國內‘馬拉松’被泛化得太厲害了,未來在賽事名稱上,應該按照國際標準嚴格區分。”一位業內人士說。

追問二:中國馬拉松賽事太多了嗎?

中國田徑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馬拉松及相關路跑賽事從2014年的51場增長到2019年的1828場,5年時間數量增長超過30倍。

多位業內人士認爲,從速度上來看,近年來國內馬拉松辦賽數量的增長速度前所未有。但從總量上來看,考慮到中國的人口和市場容量,不到2000場的賽事其實並不算多。

“雖然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大幅提升,但總量上仍不及美國和日本。”外交學院體育部主任、國際級田徑裁判王莉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這一點,從國內幾大賽事馬拉松報名情況可見一斑。例如,廣州馬拉松的全馬項目2017-2019年的中籤率從41%下降到25%。

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譚建湘說:“我們的馬拉松數量不是太多了,而是優質賽事的供給不足,還不能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需求。”

不過,從賽事運營來說,國內的馬拉松雖然在服務上提升很快,但在文化培育等方面仍顯不足。

“很多比賽跑者的體驗有待加強。從跑者服務的角度來說,國內的一些頂級賽事已經是超量供給了,比如紐約馬拉松和柏林馬拉松提供的物資方面並不比國內馬拉松多,但他們在賽事文化的培育和對跑者的尊重方面做了更多。”關鍵之道體育諮詢公司總裁張慶說。

追問三:如何填補賽事“監管真空”?

此次傷亡事件,讓取消賽事審批後的“監管真空”問題浮出水面。

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部分體育賽事審批權取消,業內普遍認爲,此舉大大激活了體育市場。

不過,在部分賽事審批權取消後,一些監管職能被協會取代,也有部分監管責任落在了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而有一些地方法規不健全,讓一些賽事成爲監管的真空地帶。

譚建湘說,由於馬拉松相關賽事對城市培育地方品牌、帶動旅遊等周邊產業發展有很好的“槓桿”作用,因此近年來地方政府辦賽較爲積極,但由於不少地區此前在辦賽上處於一片空白,對辦賽公司、賽事缺乏監管經驗,這時候盲目上馬,就造成了監管盲區。

他建議,行業協會應儘快研究制定賽事公司的准入標準,將不規範行爲列入負面清單,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也應承擔相應職責。

“取消審批不等於取消門檻,對於山地越野跑這樣的極限和專業賽事,更需要嚴謹的准入管理、賽中監管和賽後評估。”譚建湘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