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新浪財經APP,瞭解最新財經資訊

原標題:資本市場裏的三個小故事!太真實了,看完你會笑嗎? 來源:e公司

在資本市場裏呆久了,聽過見過的事情,也就多了起來。有的事情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幾十年以後人們都會討論它們,成爲金融學和投資學的經典案例。而有些小事,雖然在當時知道的人不多,日後記住的人更少,但是其中蘊含的意味,卻也不見得小。

今天,就請允許我聊三個我在資本市場裏聽過的,或者我親眼見到的小故事,一則不讓這些有趣的故事就此消失,二則也期許這些轉瞬即逝的小故事,能給讀者們帶來一些思考。

長期投資的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是關於長期投資。

據說好幾年前,有一個記者到證券公司營業部,去現場採訪投資者怎麼投資的。在今天的市場,絕大多數證券交易都走電子化通道,這種熙熙攘攘的營業部投資場所已經很少見到了。但是在早年,許多證券公司都會提供一個大廳,給投資者聚集在一起的場地。這種場地從早上開盤就開放,到下午收盤以後關閉,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這位年輕的記者身負採訪任務,就來到營業部現場,採訪投資者是怎麼做投資的。採訪了好幾位投資者:“請問你們是怎麼做投資的?”大家的回答都說,做短線啊!聽消息!看圖形!記者很失望,這節目沒法播啊,太投機了,搞得好像所有的投資者都沒什麼投資理念一樣。

結果最後,他終於碰到一個大爺,記者問他您老人家是怎麼做投資的?大爺一臉不屑地說:“我和他們不一樣,我不做短線,我是做長線投資的,我要看長期!”

記者很高興,這樣採訪就完美了,不至於節目顯得太投機。但是,也怪這位記者太年輕,不懂得見好就收。他順嘴問了一句:“那您說的做長期投資,是多長呢?”大爺不假思索地說:“那怎麼也得兩個禮拜吧!”

其實,人們都說投資應該做長期,但是真正肯把眼光放長期的人,根據我這麼多年的經驗,說1%都不到肯定是少的,但是說5%左右,那估計是說多了。借用一句古話,叫“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這種“投資不管天長地久、只爭朝夕”的現象,不光國內市場如此,其實真到歐美等發達市場,情況也差不多。要不別的不說,大家要都思考長期,那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是從哪裏來的呢?

不過,對於真正願意着眼於長期的投資者來說,這樣一個“人人都愛短期”的市場,反而給了他絕好的機會。當別人都急不可耐地出牌時,那些能按捺住自己的投資者,就能找到許許多多對手犯下的錯誤,以及這些錯誤所帶來的投資機會。

人云亦云的故事

第二個小故事,是關於人云亦云。

據說在上世紀90年代,上海股票市場剛開張。在那個時候,絕大多數人家還沒有電話。人們交易股票的方法十分麻煩,得自己到營業部,去櫃檯填寫一張單子,交給櫃檯的工作人員,由工作人員遞到後臺,後臺人員再把信息反饋到交易所,這才能成交。

在那個時候,熙熙攘攘的證券公司營業部,比上一個故事裏提到的情況還要擁擠。在人們交頭接耳之間,各種信息、傳聞,甚至是毫無根據捏造的故事,就這樣以最原始的方法口口相傳,激起資本市場上一波波漣漪。

有一次,在上海很熱鬧的一個證券營業部裏,在上午交易到最熱火的時候,突然來了一位老者。這個老者西裝革履,據說當時穿着一身考究的白西裝(白西裝在今天都十分少見,何況當年),穿着鋥亮的皮鞋,手上還拿着一根文明杖,一步一下地敲着營業部大廳的地磚,跺着步子分開人羣,慢條斯理地走到營業部櫃檯前面,用爽朗的聲音對櫃檯營業員說,“我要填單子,買一萬塊錢某某股票。”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上海剛剛試行的商品房房價不過小几千元每平方米,“萬元戶”是當時有錢人的代名詞。這個老者打扮如此不俗,又是在上海最熱鬧的證券營業部之一,開口就是買一萬元的股票,不能不引人注目。人們議論紛紛,猜測這個老者的來歷,以及他買的股票有什麼說頭。

第二天,這個老者又在同樣的時間,穿着異常考究的衣服,還是用一萬元買入了同樣一隻股票。如此十幾天,莫不如是。一時之間,關於這個老者的傳聞沸沸揚揚,傳遍了周圍的投資者圈子。而那個被老者天天買的股票,也就成了輿論風暴的中心,迅速在投資者的簇擁之下,上漲了許多倍。大家爭先恐後地買入,唯恐慢人一拍。

結果,就在這個股票漲上去以後,有一天臨近收盤時,這個老者換了一身最普通的衣服,也不再拿他那根敲地磚的文明杖,從邊上悄悄走到營業部櫃檯前,對櫃面工作人員說:“我要填單子,把之前的股票全部賣掉。”他當天的打扮實在太平凡,沒幾個人注意到他,而證券公司則是照章辦事,幫他把股票賣了個乾乾淨淨。

故事的結果,是這個老者一進一出,大賺了一筆錢。而那些聽到消息、跟風買入的投資者,則根本沒買到什麼好股票,最後自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等一切平息以後,人們終於明白過來,自己聽消息買股票、人云亦云的交易,被人紮紮實實地利用了一把。而且你還沒法說人傢什麼,老者只是買賣股票而已,人家也沒明着散佈什麼謠言。有好事者後來打聽老者的來歷,這才知道此人原來在建國以前,是上海灘股票市場的操盤手。幾十年過去,人雖年老,但是年輕時候學的技巧,卻未曾生疏。

在資本市場,許許多多的投資者都喜歡打聽消息,總希望自己的消息能快人一步,能靠炒股票賺錢。殊不知,自己眼中珍貴的消息,卻往往是別人釣魚的香餌。那些看似可以用來賺錢的消息,常常卻正是爲了賺錢而來。

細節至上的故事

第三個小故事,要告訴我們細節至上。

我有一位朋友——陸寶投資的劉紅女士,在創立陸寶投資的時候,成立的第一隻產品叫“陸寶點金精選”。在設計陸寶點金精選的時候,劉紅遇到了一個技術性細節問題:基金的淨值應該反映收取費用以後的,還是收取費用以前的呢?

按照劉紅的想法,如果基金淨值反映費前收益,那麼會造成客戶體驗不佳:看到自己的基金賺了100%,結果拿到手發現扣了20%的業績提成,只有80%,客戶的心裏感覺就會有點膈應。於是,劉紅就選擇了反映扣費以後的業績。這個選擇一旦做出,就給寫入了基金條款,從此再也無法更改。

但是,在私募基金行業,絕大多數的基金淨值,反映的是扣除費用以前的淨值。更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數投資者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差別。在劉紅調研的客戶中,極少有人知道不同基金所報告的一樣的基金淨值,最後拿到手的錢,卻有可能還會不一樣。

在這個小故事裏,反映出來的是投資中“細節至上”的原則。數字一樣的基金淨值,有可能帶來的是不一樣的投資回報。類似的,一樣的公司財務報表,也許反映的是不一樣的公司基本面。一樣對外宣稱的投資理論,也許背後是南轅北轍的投資交易。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許多人以爲,投資是一個充滿了藝術氣息的事情,是一件在商海波濤中搏擊的偉業。但是實際上,投資又是一個極度依賴細節的事情。只有有了發現細節的眼睛,才能看到別人所看不清楚的事情。

資本市場裏的小故事還有許多,也許每個在資本市場裏的投資者,都曾聽過一些大大小小的故事。那麼,我們在聽到這些故事的時候,是一笑了之呢,還是能夠做到“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從中看到那些最有用的投資道理呢?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