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WATCH2、魅族 WATCH、華爲 WATCH3 和已經發布的 OnePlus Watch,最近一段時間各大手機廠商的智能手錶產品扎堆上線,讓人應接不暇。

但是,就算各大廠商都推出了各自的智能手錶產品,依然無法解決一個讓人尷尬的問題:如何讓智能手錶擺脫“大號手環”的稱號。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智能手錶上常用的功能,智能手環也同樣可以提供,而兩者的價格差距往往在兩倍到三倍以上。

所以,雖然每一季度的智能穿戴設備銷量都有所上升,但是大多數出貨都來自智能手環而非智能手錶,當然,還有 Apple Watch。另一方面,對於廠商來說,智能手錶又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點,雖然現在銷量一般,但是在未來的 IoT 佈局中的地位卻十分重要,沒有廠商願意放棄這個市場。

如此狀況,不禁讓人好奇,智能手錶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大號手環”的厄運了,讓廠商們收回之前的投入呢?

手錶很好看,但是我爲什麼要買?

自從蘋果推出了 Apple Watch 後,智能穿戴設備就再度回到了大家的視野之中,有人也許好奇小雷爲什麼用的是“再度”,因爲在 Apple Watch 誕生之前,其實已經有不少廠商嘗試過將一些手機的功能融入到手錶之中。

比如三星的 SPH-W10,早在 2001 年就已經推出,並且支持撥打電話等功能,當時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在此之後,LG 等公司都相繼推出過自己的智能手錶,但是最後都因爲價格昂貴且使用體驗不好而無疾而終,智能手錶市場在誕生幾年後就再次陷入沉寂。

隨後一段時間裏智能手錶也是沉沉浮浮,偶爾冒出來賺取一波眼球,然後又消失在主流市場的視野中,直到 Apple Watch 的誕生,才讓智能手錶終於在主流市場中站穩了腳跟。

在接下來的數年裏,得益於 Apple Watch 的推動,智能手錶市場終於迎來了真正的發展期,不過在整個智能手錶的出貨量中,Apple Watch 一直以來都佔據了 50% 以上的份額。比如在 2020 年的一份報告中就提到 Apple Watch 全年出貨量接近 1 億臺,市場佔比達到 55%,其餘所有品牌的智能手錶銷量加在一起都無法與 Apple Watch 抗衡。

不過也正是因爲 Apple Watch 越發驚人的銷量,才讓各大手機廠商願意一直迭代智能手錶產品,而且以前沒有推出 Watch 產品線的廠商也紛紛入局,比如魅族、一加本次發佈的 Watch 都是他們的第一款智能手錶。

別的不說,隨着智能手錶的迭代,各廠商的產品在設計上已經是越發成熟,而且也開始與一些 IP 及品牌進行合作。比如 OPPO 的 EVA 限定版、一加的賽博朋克 2077 限定版和華爲的保時捷設計限量版等,智能手錶一方面功能在向 Apple Watch 靠攏,一方面設計在向傳統機械手錶靠攏。

得益於智能手錶較高的售價和更大的錶盤面積,廠商可以在設計上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方案(不信看看手環,是不是都長一個樣?)。所以,至少在外觀上智能手錶是完全碾壓智能手環的,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好看只是一個加分項,值不值得纔是購買的核心原因。

那麼智能手錶值得購買嗎?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是因人而異的,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智能手環的功能就已經滿足使用需求,也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當然,不少讀者會說:智能手錶有很多功能是智能手環無法提供的。

確實,諸如 App 安裝、通話等功能都是目前的低價智能手環無法提供的,但是目前的安卓智能手錶在功能體驗上依然不完善,在使用時有着不少的槽點。這些功能本身與手機高度重疊,而大多數人都有手機不離手的習慣,以至於智能手錶往往還是在做着與智能手環一樣的事情,運動、心率、睡眠記錄。

所以,智能手錶確實很好看,但是我爲什麼要買?

智能手錶如何突圍?

我爲什麼要買智能手錶?

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消費者在問,廠商也在問,他們需要創造一個需求來讓消費者接受並且主動購買智能手錶,這個需求就是 IoT。

IoT,也就是物聯網,只要你有上網看新聞的習慣,就會發現 IoT 幾乎在每個領域都被提及過,不管是汽車還是家電,亦或是購物、旅遊,IoT 正在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中。

不對,用滲透來說其實並不準確,準確地說是 IoT 正在將原本獨立、分散的各個產品領域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籠罩所有聯網用戶的網絡,可以用轉化來形容,將原本獨立分開的各個硬件轉化成 IoT 的一部分。

而智能手錶在 IoT 發展起來後,將會成爲我們與整個網絡保持連接的重要設備之一,各大廠商在智能手錶市場的佈局也是在押注 IoT 的未來。手機廠商們設想的未來就是用戶可以通過自家的智能手錶,直接與附近的 IoT 設備連接,通過語音等操作進行遙控,方便且快速地獲得各種服務。

華爲的鴻蒙、小米的米家,其實都是對 IoT 區域的佈局,而華爲 Watch 和小米 Watch 就是他們在 IoT 領域的重要佈局。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米家和鴻蒙是互相獨立、分割的,當你戴着華爲的智能手錶,並不能直接遙控米家生態鏈上的 IoT 設備,除非那款設備同時還進行了華爲 IoT 的認證。

這一點也是安卓與蘋果不同的地方,舉個例子:生產 IoT 設備的廠商在只需要適配 Siri 就完成對所有蘋果設備的支持。而支持所有的安卓手機則需要分別適配米家、華爲等多個廠商的智能助手,難度上升不說,適配時可能還要交一筆授權費(爲了推廣自家的 IoT 協議,大多數廠商目前都是免費授權),但是相對的硬件成本和設計成本卻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與 Apple Watch 相比,現在的安卓智能手錶都面臨一個問題,誰來將大家整合起來?否則繼續這樣各自爲戰,是很難與 Apple Watch 抗衡的。目前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鴻蒙系統,作爲國產第一個面向各個領域的系統,鴻蒙系統本身就是爲了 IoT 而生,同時華爲也有着足夠的號召力和實力讓大家加入他。

但是對於小米等廠商來說,又是否甘願加入華爲的鴻蒙生態呢?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做出解答,至少讓小米放棄米家是不可能的。所以,如何融合,如何打通不同系統的 IoT 網絡,將會成爲接下來各個手機廠商們所需要思考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不僅僅關乎智能手錶的發展。

當廠商們成功將 IoT 網絡融爲一體,那麼對於消費者來說,智能手錶等智能穿戴設備就有了真正的意義,不再是智能手環的放大版。

結語

智能手錶的市場在逐年擴大,對於手機廠商來說這個市場的未來肯定是一片光明的,隨着智能手錶的功能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決出門要隨身攜帶手機的問題。但是對比起手機來說,智能手錶的屏幕面積有着天生的劣勢,未來的智能手錶市場,類似於 Nubia Watch 的柔性屏智能手錶可能會成爲趨勢之一。

但是,智能手錶的功能增加又會導致續航的下降,部分消費者估計很難接受一個續航只有 12 小時不到的智能手錶,如何在兩者之間進行取捨也是廠商們面對的問題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