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陽光劇中的“黃金配角”,今參演《小歡喜》,演技不輸黃磊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金梅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

正午陽光在這十年中,包攬了電視劇收視的頭把交椅。《北平無戰事》《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僞裝者》《歡樂頌》《父母愛情》《琅琊榜》《大江大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挺好》……一個一個“現象級”爆款,讓正午陽光成了媒體和觀衆心目中的“國劇門面”。

最近由正午陽光出品的農村扶貧劇《山海情》更是創造了主旋律電視劇豆瓣評分史無前例的高分——9.4分。雖然民間流傳“正午出品,必屬精品”,但知乎上有人提問“爲什麼正午陽光這麼牛”時,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回答:“全憑同行襯托,跟90年代那些製作機構比,不一定有多牛”。

事實上,以精品著稱的正午陽光,在過去幾年口碑撲街或者表現平平的作品也不少。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正午陽光?

1

絕對牛還是相對牛?

80、90年代是影視製作人的黃金歲月,那時候電視製作中心是國家的事業單位,導演、攝像、美術、演員所有的人就一個念頭——好作品。比如86版《紅樓夢》拍攝前演員封閉學習長達一年,他們要反覆研讀《紅樓夢》、學琴棋書畫、誦詩詞歌賦……最後演員甚至已經從靈魂上成爲了劇中人物。另外,在那個年代拍成電視劇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也堪稱是永恆的經典,很多方面直到今天都沒被超越。

然而,那個容得下慢、容得下崇高的年代慢慢遠去。市場化浪潮奔湧、藝人經紀興起、媒體產業騰飛,中國影視急於追趕世界影視的百年進程。衆聲喧譁之下,那個偉大而浪漫的時代結束了,小鮮肉、霸道總裁、宮鬥戲成爲吸金的利器,一個“面癱演員”可以依靠讀12345或abcde拿走上億片酬。

但就在浮躁的行業與時代背景之下,2021年開年農村劇《山海情》開劇就獲得豆瓣評分9.1分的成績,後逐漸攀爬到9.4分。這個成績絕對令人歎服。

要知道中國儘管有8億農民,但農村題材電視劇在市場上並不討巧,何況加上“扶貧”的主旋律定調,很難引起觀衆的興趣。可偏偏《山海情》中熱依扎的演技刷了屏,然後方言刷屏、細節刷屏,很多觀衆看完甚至表示感覺自己都成了金灘村的村民。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敢於碰這種“找死”的題材,並且獲得觀衆如此高的評價,這一點正午陽光是絕對牛。

而且正午陽光“敢找死”不是從《山海情》開始的。衆所周知,類型劇是成功的法寶,但“正午陽光”向來以“不重複”爲製片方針,作品題材類型非常豐富(具體可參考下文表格),其中很多類型像《北平無戰事》之類,都是很多導演不敢啃的硬骨頭,但正午陽光不僅“敢於找死”而且結果也是一片叫好。

不過,話說回來,正午陽光的“牛”是借來的“牛”,因爲正午陽光的“牛”離不開一個響亮的名字“山影”。

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簡稱“山影”,1986年成立,是國內最早的電視劇生產單位之一,幾十年來製作了《白眉大俠》《大染坊》《闖關東》等衆多高口碑的電視劇,創造了“魯劇”品牌。“山影”一度聚集了國內最頂尖的影視人才。比如國內響噹噹的編劇界大咖張宏森、高滿堂、趙冬苓、蘭曉龍等人;知名的導演張建新、王文傑、孫波……

正午陽光如何能借到“山影”這個大牛?這裏就不得不提到“山影”昔日的核心製作團隊,也是現在正午陽光核心管理層的三個人:孔笙、李雪、侯鴻亮。

孔笙曾經是山影的一個攝像。1990年,攝像師張智勝帶領孔笙進入電視劇《孔子》劇組。初涉影壇,任攝影助理的孔笙跟隨張智勝參與學習電視劇拍攝。1993年的武俠劇《白眉大俠》開拍,孔笙首次承擔影視劇的主攝像工作。此後在“山影”衆多老前輩的培養和提攜之下,孔笙也走上了攝而優則導的道路。

《闖關東》(2008)是孔笙導演生涯的歷練之作,他與總導演張新建分工行事,帶領B組負責攝製了東北部分的劇情。此後孔笙執導《生死線》(2009)、《鋼鐵年代》(2009)、《溫州兩家人》(2011)等電視劇,獲得市場一片好評,被稱爲業界“良心劇”。

李雪是1990年表演專業畢業後,進入山影跟隨孔笙從事攝像工作,後來也逐漸走上了導演之路。其首次獨立執導的《僞裝者》(2015)一舉摘得飛天獎和華鼎獎等桂冠。

侯鴻亮比孔笙晚到山影3年,也是他的徒弟,後在張宏森的建議下轉型職業製片人。他在選擇題材、改編劇本、挑選演員、確定播出平臺、全產業鏈研發等各個方面得心應手,高滿堂、袁子彈等知名編劇都對其十分信賴。

要有好作品就需要相對穩定的專業精英班底。孔笙說,搭建相對固定的班子是從《闖關東》劇組開始的。創作成員包括時任執行製片的侯鴻亮,攝像孫墨龍、李雪,導演助理周遊、趙子煜與劉紅星,以及副攝像孔兮等,他們都成爲正午陽光爾後的中堅力量。導演孔笙、攝像李雪、製片侯鴻亮,日後逐漸成長爲“山影”的核心骨幹,被坊間戲稱爲“鐵三角”。

2011年,孔笙、李雪等人離開“山影”,創立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正午陽光除了聚集了山影的鐵三角中的兩角,還集合了孔笙培養的幫手和新生代導演,以及美術、照明、服裝、化妝、道具工作者所組成的製作團體。

當時“鐵三角”中負責製片工作的侯鴻亮還留在“山影”,擔任總經理。在2011-2014年期間,“正午陽光”雖自立門戶,但並未作爲獨立公司輸出作品,依舊依附於“山影”與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2012年“山影”的《溫州一家人》,還是“鐵三角”搭檔合作,2014年的《父母愛情》同樣採用這種搭配模式。

2014年,在“山影”集團上市前夕,侯鴻亮遞交辭呈,帶着策劃、宣發、製作、經紀等部門加盟“正午陽光”。隨着侯鴻亮的加入,正午陽光從起初的後期製作公司逐漸開始向獨立製片公司轉型。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就清楚了,正午陽光的牛,背後是山影薪火燃燒的結果。

作爲正午陽光的董事長,侯鴻亮曾經說過,他的短期目標是正午陽光的品牌化,“公司不想做上市,我們只專注做內容”。在持股比例上,侯鴻亮、孔笙、李雪等核心創作人員,持股比例達到41%,爲製作人爭取了更多的話語權,不會受到太多的資本約束,或被硬性要求拍攝博眼球的內容,或被塞一些小鮮肉、網紅臉。

如此,正午陽光成爲資本狂歡之下,影視行業的一股清流,成就了相對的牛。

2

匠心和機制

好的產品需要匠心,但好的產品更需要無比強大的供應鏈。

竇文濤曾說,他去拍攝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在現場聽到馮導在大罵:“這是誰準備的道具,誰TM在高檔會所喝扎啤啊。”中國是導演中心制,好導演與好產品之間的關聯度,要遠遠大於好製片人與好產品的關聯度。

歐美影視產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工業體系,服裝、道具、化妝會自覺地按照劇目的要求準備精細。可在中國,這些工種尚未形成完善的工業流程和人才培養機制,只能等着導演來要求、指正。導演稍有閃失,就會鬧笑話。

擁有專業、成熟影視團隊的正午陽光在服裝、道具的嚴謹上,屢屢爲人稱道,成爲中國影視公司的工業化標杆。

正午陽光的作品《父母愛情》(豆瓣評分最高的愛情劇9.5分),爲了拍攝效果,他們在海島上建了房子。有個細節是主角家外面的雞窩,從乾淨的紅瓦,到後來慢慢變舊,再出現泥垢,從中就知道這個劇組有多細節控!

最近熱播的《山海情》,美術建造起了全村一期、二期、三期不同的村社。每一個場景道具都跟當地人逐一求證;衆多道具、服裝都按照1:1仿製,或直接從村民手中求購。建造了一期土房子之後,有一個當地老漢去參觀,進入場景後哇的一聲哭了,因爲這個場景讓他想起了自己當年受過的那些苦。

爲了達到真實,劇中的山貨都是美術團隊自己親手曬制的,食物也是親自制作,甚至連蘑菇都是親自種的。這種真實的力量,爲演員的表演提供了依據,也更能激發出他們的情感真實。

除了在細節上的嚴謹與匠心,正午陽光還有一套頗值得稱道的運營機制。

與演員採取新的合作方式。爲了避免因演員片酬過高,壓縮置景、服化、道具等製作成本,正午陽光與演員在合作方式上,不侷限於支付演員片酬的傳統項目合作形式,還採取與主要合作演員成立合資公司的新方式,使演員成爲合夥人,避免演員擡價。

採用深度綁定製片人的模式。在公司的持股比例上,“御用”創作型製片人侯鴻亮持有最高比例的股份,這樣製片人可以在最大權限上與導演達成統一,有效整合各方資源。明晰製片人的職能,製片人有選擇作品題材和商業運營謀劃的權力,輔助編劇和導演實現藝術理想。

確保導演的權力。導演具有選擇角色和指導演員表演的主動性,從而更精準地實現導演的藝術意圖。導演按照演員的特有氣質安排人物角色,形成演員的角色粘性。專業化的演員隊伍對一部作品至關重要。這些演員都“能夠與劇本最深入、最鮮活的相連;能夠在表演中點燃激情,抓住想象;融入真實情感,從而到達理想彼岸”。

成本管控與高效思維。演員選擇上沒有流量鮮肉,選擇不溫不火的專業演員。拍攝過程中有AB兩組團隊,當A組拍完一個場景,B組還沒完事兒的時候,A組會過去幫忙,反之亦然。這造就了正午陽光的高效率,比如《琅琊榜》《歡樂頌》從第一部到第二部的產出效率極高,且還是正午陽光本身的味道。

“以優質的故事內容爲核心,再配合適當的演員來詮釋”的製片原則。編劇在影視劇中的核心地位很容易被忽視,正午陽光導演、製片人、編劇三位一體構成了影視工業的專業化團隊,以改編的《琅琊榜》《歡樂頌》爲例,劇本打磨上尊重原著,作者海宴全程參與,保障了劇作的精良。

3

烈火之後隱憂

作品一直既叫好又叫座的正午陽光,2016年開始顯現隱患。當年“正午陽光”開始瘋狂擴張,涉足網劇拍攝,但相關作品口碑陡然下滑。《外科風雲》播出前幾天,靳東因爲“人設坍塌”、“表演油膩”、“角色雷同”等引起觀衆的強烈反感。該劇被觀衆質疑是披着醫療外衣的都市狗血情感劇,其中所犯的種種低級醫學常識性錯誤,讓觀衆懷疑這是否還是原來的正午陽光作品。

《外科風雲》播出剛結束,《歡樂頌2》上檔,但同樣口碑滑落,豆瓣評分降至5.3,成爲“正午陽光”有史以來評價最低、口碑最差的一部劇。《琅琊榜》續集同樣差強人意。再加上同年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出品的《人民的名義》爆火,正午陽光更顯慘淡。

爲了快速找到並解決問題,正午陽光2017年9月5日取消藝人經紀部,解除與藝人從屬經紀合約。想用更廣闊的演員選擇,迴歸電視劇創作本身,專心於內容,拯救作品的市場頹勢。

但正午陽光的滑鐵盧還在繼續。2018年,《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有趙麗穎、馮紹峯,當紅小生朱一龍作爲男二號,上線後收視不俗,但卻因爲劇情拖沓、用詞不夠考究等問題,引起網友的吐槽。2019年,《清平樂》《我是餘歡水》同樣表現平平。

2020年《大江大河》、2021年《山海情》的市場大熱,正午陽光彷彿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然而事實並非看起來那麼簡單。我們梳理了一下正午陽光2014年以來的劇作名單,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

劇作名單中熱播口碑劇(標紅色),幾乎都有一個導演的名字——孔笙。而口碑撲街的劇作,則來自二代導演。

過度依賴孔笙、二代製作團隊不夠成熟,是正午陽光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雖然孔笙創作能力依然尚佳,但這並不能保證正午陽光的長治久安。華誼兄弟從影視一哥到今天的跌落神壇,儘管原因種種,但過度依賴馮小剛的個人能力,未能建立標準的影視工業化生產流程和人才培養機制,顯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客觀來說,在人才培養上,正午陽光並非無所作爲。從2011年正午陽光成立開始,就採用了類似孔笙當年的路徑,開始培養二代導演:從攝像、聯合指導、過渡到獨立指導。正午陽光二代導演簡川訸的《都挺好》也證明了二代導演的成長。

但隨着影視競爭的加劇,正午陽光所搭建的人才培養平臺,想要超越當年培養出孔笙的山影絕非易事。編劇團隊在這方面的短板就更爲明顯。這兩個問題也是正午陽光需要儘快解決的問題。

影視製作建立“高峯”不難,好編劇、好導演、好製片往往就能成好劇。但影視製作公司想成爲“高原”很難,因爲這考驗的是影視公司的供應鏈能力和工業化生產水準。比如開心麻花利用話劇改編電影的形式,雖然能保證產出精品,但囿於創作週期和話劇業務的票房考慮,劇作打磨時間過長,讓供應鏈效率低下,一旦強行提速必然口碑撲街。在這方面,正午陽光還有不小的短板需要彌補。

4

結語

雖然正午陽光還面臨不少問題,但它對良心品質劇的匠心有目共睹,特別是在衆聲嘈雜的年代,敢於選擇拋開狗血、宮鬥、言情劇的俗套,提供貼近用戶真實生活,能給予用戶正向價值引導的產品,更值得我們點贊。

不過與此同時,也不得不提醒正午陽光,讓企業具備高效的供應系統,提升影視產業的工業化水平,纔是影視公司持續繁榮的關鍵。雖然這依靠一個公司很難徹底實現,但要持續創造爆款,成就非凡,這是繞不開的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