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胖部

對於劇集公司來說,2022年無異於“過關”。

從去年底開始,定製項目難過會已經成爲行業共識,今年1月份的兩場“紅燈會”低至個位數的過會比例,更是讓從業公司明顯感受到了寒氣。而降本增效則進一步放大了頭部劇集公司的優勢,對於腰尾部公司而言,定製、版權生意的門已經基本關上了。

而即使是如所謂“六大”的行業頭部公司,今年的日子也未必好過。一方面,更加務實的平臺對劇集出品的參與程度、成本覈算要求都更高;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持續拿出具有說服力的作品,一批在平臺扶持下逐漸成長的新制片公司,對頭部的座次可是虎視眈眈。

整個劇集生產行業正在加速從To B生態滑向To C,這種新邏輯是移動互聯網以來的大趨勢,但在今年進入如此加速期,仍然需要行業做出反應。

形成的結果是,今年以來劇集內容整體口碑熱度上行,行業公司卻依然處於一個陣痛期。一批更能適應當下內容要求的新公司正在起步,圍繞着分賬劇、微短劇也在形成一批穩定的行業力量;頭部公司能否坐穩寶座,也要參考這場大考中能拿到怎樣的分數。

劇集公司的所謂傳統“六大”中,今年的表現可謂良莠不齊。

相較於製作班底出身的新興製作公司,傳統大廠的優勢往往在於更強的產能優勢。比如華策,今年產出了包括《與君初相識·恰似故人歸》《兩個人的小森林》在內的9部出品劇集,正午陽光、新麗傳媒產量均爲5部,檸萌、耀客、慈文爲4部。

同樣需要看到的是,相較於碼齊頭部主創團隊的能力,平臺對內容的要求已經進一步提升,而這代表着從流量時代走過來的頭部公司,有很多需要跟上節奏。

其中,“必屬精品”的正午陽光主要的問題,是擴大產能後品質開始出現波動,今年尤爲明顯,開年的《開端》和年尾的《縣委大院》雖然都存在一定爭議,在製作品質上依然可圈可點;但《相逢時節》《歡迎光臨》《歡樂頌3》連續出現口碑危機,對正午陽光還是個新的課題。

相對來說,新麗傳媒和檸萌影業今年作品卻頻頻出現口碑黑馬。新麗的《人世間》《風起隴西》《卿卿日常》分別拿下豆瓣8.1、8.1和7.1分,兩部作品拿下愛奇藝“破萬”;檸萌的《超越》《獵罪圖鑑》《二十不惑2》《膽小鬼》豆瓣均分7.9分,更是在劇集公司裏一枝獨秀。

需要指出的是,隨着市場進一步成熟,今年整個劇集領域已經鮮少出現播放與口碑倒掛的現象,因此口碑表現也基本實現了對熱度的轉化。能夠快速跟上平臺內容需求的新麗傳媒和檸萌影業,和此前的正午陽光一樣,會獲得在平臺對話中更多的話語權。

今年出品9部劇集的華策影視,在製作資源方面表現出強大實力,但作品熱度口碑波動也是最大的,有《與君》《小森林》這樣優酷“破萬”的劇集,也有《鏡·雙城》這樣掉到3.9分的S+級劇(客觀上受主演影響)。從作品整體表現來看,較以往回落較大。

而一些以往的頭部公司,如果不能穩定輸出高品質內容,很可能在降本增效期逐漸失去優勢站位。

耀客傳媒今年輸出的劇集包括《特戰榮耀》《你安全嗎?》都實現了豆瓣7分+,但整體品質和討論度都比較一般;而慈文傳媒僅剩一部《流光之城》爬上了豆瓣及格線,如《冰球少年》《血戰松毛嶺》幾乎查無此劇;完美世界只有一部聯合出品的《天才基本法》口碑尚可。

相較而言,歡瑞世紀的《沉香如屑·沉香重華》和積壓劇《山河月明》雖然口碑都不算出色,但憑藉主演陣容仍然保持了不錯的熱度;而歡娛影視的《傳家》《尚食》,在相對淡季的檔期也並未帶動足夠的關注;稻草熊影業唯一播出尚可的《請君》,口碑也不如人意。

隨着平臺的降本增效,圍繞平臺建立起來的生產生態必然經歷一波洗牌,而頭部公司同樣需要經歷這道大考。尤其是最近兩年是一個關鍵期,能否在這期間保持具有說服力的表現,是決定將來能否“上桌喫飯”的門票。

所謂內容新銳,是指一批具有共性特徵的從業公司。他們往往手握良好的製作資源,在平臺加碼自制的過程中,憑藉承接了若干平臺自制爆款站穩腳跟,並逐漸表現出對平臺的更多價值,大多數與平臺有強綁定甚至資本關係。

今年暑期檔的《星漢燦爛·月升滄海》和《蒼蘭訣》,讓歆光影業和恆星引力成爲兩家明星製片新銳,而其背後分別有騰訊和愛奇藝的投資背景,且都成立於2018年,且結合兩家之前的《你是我的榮耀》《從前有座靈劍山》《怪你過分美麗》等劇來看,內容品質表現穩定。

在愛、騰兩家平臺後續的片單裏,也能看到其新作,包括歆光影業的《前夜》《大山裏的女校》和恆星引力的《狐妖小紅娘·月紅篇》《七時吉祥》《我要逆風去》等。

如歆光影業和恆星引力這樣背靠平臺、掌握製作資源的公司,在行業裏不算少見。此前的留白影視、西嘻影業、萬年影業、瞳盟影視等一批內容公司,都有類似的特徵。

這些公司在上升期往往會表現出不俗的衝勁,但往往存在的問題是,圍繞資深製片人或導演組建團隊,公司前期產能會相對受限,而每年產量有限的情況下,劇集如果表現不佳對公司影響較大。

行業裏不乏這類公司已經發展成熟。比如導演沈嚴的瞳盟影視,今年的《天才基本法》《大考》的表現符合預期;長信傳媒的《唐朝詭事錄》,也在愛奇藝有不錯的表現。

但後來者們仍面臨着考驗。

西嘻影業今年的《且試天下》依然口碑表現不佳,後續的《夢中的那片海》《好事成雙》將轉型現實題材;留白影視分別在三家平臺播出的《對決》《烏雲遇皎月》《星河長明》都反響平平;萬年影業再度出手“迷霧劇場”的《回來的女兒》,也未能再現《隱祕的角落》表現。

而一些更早綁定平臺的內容品牌,也表現出了一定的頹勢。包括從2017年《白夜追兇》就建立起懸疑品牌的五元文化,今年輸出的《盛裝》《芳心蕩漾》從口碑到討論度都表現一般,被寄予厚望的《人生若如初見》在臨播撤檔後還無消息。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內容新銳出現的表現波動,並不意味着已經掉隊。平臺的扶持和自身的資源優勢,讓其往往表現出更強的韌性,後續的片單也頗具競爭力,包括留白影視的《狂飆》、西嘻影業的《夢中的那片海》都是行業期待較高的項目。

在這些公司裏是否能誕生新的“六大”猶未可知。但在當下圍繞平臺的生產生態裏,內容新銳們大多能夠擁有不錯的站位,在自制生意裏分一杯羹,也能生存得不錯。

而相較前兩類公司,大部分劇集公司的現狀是很難接到平臺的定製項目,甚至許多過會未開拍的項目,據悉也在去年底以來被大範圍清退。對於這些公司而言,分賬將是平臺降低成本風險後留給他們的主要出路。

能否適應這樣新的行業邏輯,是考驗劇集公司的關口。第一關其實是思維的轉型,在今年的 “金劇獎”上,快手短劇業務負責人於軻就曾提到,很多傳統影視轉型的從業者會問“平臺想要什麼內容”,而在他看來“你不需要搞定平臺,你需要搞定的是用戶”。

相較於過去的To B生態,行業的To C轉折來得又快又急。能否準確找到受衆,並通過內容實現高效觸達,正在成爲行業公司的生存線。

比如耐飛影視今年就輸出了優酷分賬7075萬的《我叫趙甲第》,打開了男頻分賬劇市場,以及另一部評價不錯的《東北插班生》;還有發力懸疑的《拆案》系列,出品公司給我製作的三部戲加起來總分賬破億。

而除了調整思路,行業公司也需要重新梳理經營模式,分賬劇將不再有平臺的前期付款,公司收益未知的情況下也很難貸款,前期承擔的成本風險要更大;而從前期的演員班底搭建到後期的宣傳,自負盈虧的行業公司也將選擇更具性價比的方案。

可以看到,除了此前多年發力網絡電影和分賬劇的公司,已經有一批新的公司生存下來開始建立品牌。包括在短劇領域,如創壹科技、無糖文化、銀色大地等一批機構廠牌也在建立起影響力。

越來越多的頭部製作公司也在進入分賬領域,開始實現多條腿走路。比如酷鯨影視作爲自由酷鯨發力分賬劇的主力,《一閃一閃亮星星》和《少主且慢行》系列拿下了1.8億分賬;長信傳媒的短劇《女神酒店》,在抖音一個月拿下1.5億播放量。

而無論是已經轉向分賬的公司,還是仍然能在自制、定製生意裏分一杯羹的頭部玩家,都還不到鬆一口氣的時候。

今年的轉折之後,行業公司之間的競爭和洗牌大概率還將持續,在未來三到五年,仍然需要爲了生存而努力。而核心的生存邏輯,就是在整體To C化的行業新邏輯中,保持足夠的市場敏感性和內容進取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