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來源/混沌學園(ID:hundun-university)

生育率低至1.3,新出生人口減少到了1200萬,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8.70%。

曾經以多生爲好的普通人,如今卻在寄希望於人口減少帶來各項生活成本的減少,人口問題成了整個社會的焦慮點。

人口問題可以無窮大,大到一個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人口問題也可以無窮小,小到家庭要付出多少生育出成本,一個普通人成長的每一天。

在本週上線的課程《創新力與人口:我們面臨的危機與挑戰》中,人口經濟學家、攜程網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將爲你帶來一些值得探討的觀點:

未來中國經濟有多大的創新潛力,關鍵看人口;

在未來20年間,中國上升的勢頭依然強勁,將繼續趕超美國;

生育友好型社會必須是女性友好型社會;

……

以下內容由梁建章老師講授。

授課老師 | 梁建章 

編輯 | 混沌商業研究團隊

支持 | 混沌前沿課

人口與經濟:人才是創新力

現在的中國已經過了廉價勞動力需求階段,進入到追求創新性勞動力的階段,在國際上與發達國家開展競賽。而未來中國的人均收入能提升到多少,跟創新力是直接相關的。

大約30年前,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Romer)提出了內生經濟增長模型。該模型的基本邏輯是,人口規模的增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得更多的人從事科研和創新的工作,創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這些科技成果將爲全社會所用,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所以,想弄清楚中國有多少創新潛力,還需看人口。

有多少人,經濟就有多大規模

人口會帶來經濟當中的規模效應。所謂的規模效應,就是你生產的東西越多,市場越大,那效率就越高,每個東西的成本也就越低,企業的收入就越高。最明顯的就是製造業的規模效應,研發、設計一個產品,一旦量產,成本會大幅度下降。

而近些年拉動經濟增長的互聯網產業,也具有很強的規模效應,比如一款服務類app、電商、網絡媒體等。如果是社交網絡的話,那大國的優勢就更大。如果是人工智能的話,大量的數據則可以訓練你的算法。

一個產品需要1000萬客戶使用才能達到一定規模效應,被打磨得比較成熟,同時也將實現規模化的盈利。當在一個5000萬人的小國,需要20%的人使用該產品,才能達到這個目標。但在比如10億人的大國,只需3%的人口,就可以實現。

在大國這個實驗場,可以更早地達到產品的成熟。當產品成熟了以後,也能實現一個好的營收,那企業就有財力去把產品複製到世界上其他的國家。

我們知道幾乎所有的大型互聯網公司都在美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一種規模優勢。中國也一樣,採用這種模式能非常快速地實現商業化,然後複製到其他國家。

可見,大國的優勢非常大。

我們可以看得更長遠一些,人類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創新史,一個文明之所以先進,就是因爲它的科技更加先進,這其實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任何一個地方,如果想成爲創新中心,必然要成爲交流的中心或者叫“交流的樞紐”。

這張圖是地球上降雨量的分佈圖,紅色的部分是降雨量特別豐富的地方,藍色是降雨量少的地方,綠色的是降雨量適中的地方。

人類的起源是在東非,已經經過了基因科學的認證。那東非有何特別之處?

東非是熱帶地區唯一一塊綠色比較大的地方,降水量適中,而且東非有大片草原,人類方便遷徙,與其他部落進行交流。所以,東非是一個非常合理的人類發源地。

後來人類進一步發展,不光可以生活在熱帶,也可以適應溫帶地區了。這樣,他就可以從非洲遷到歐亞大陸。歐亞大陸當時的交流中心,就是在兩河流域。

隨着人類的技術進一步發展,可以利用有效的航海工具,在地中海進行航行,樞紐地就再次遷徙到了地中海的中心,所以希臘和羅馬地區,成了人類的一個創新中心。

再後來,人類又可以跨洋進行航海了,西方發現了新大陸,這個條件使得人類的交流與遷徙的樞紐又發生了變化。

如果大西洋變成一個高速公路的話,那人類交流的中心就是遷徙到了西歐。這就解釋了爲何人類後來的科技發展和工業文明會發生在一些小國,先是荷蘭,後來是英國。

而現在,飛機成了主要的跨地區旅行工具,哪個國家最開放,能夠跟全世界交流,同時它本國的人口也多,就會成爲樞紐中心。

總結人類創新中心的幾次遷移,大概如下:

1.東非熱帶草原

原因:降雨量適中,地形適合遷徙和交流

2.歐亞大陸-兩河流域

原因:人類生存能力增強,適應了溫帶氣候

3.地中海中心-羅馬希臘

原因:技術發展,出現航海工具

4.西歐-荷蘭、英國等

原因:西方發現了新大陸,可以跨洋航行

5.哪個國家最開放,就成爲新的樞紐中心

原因:飛機成爲跨地區旅行的工具

人湊在一起,才能搞出新東西

想象一下,在硅谷的夜晚,餐館和咖啡館裏坐滿了身穿休閒服裝的工程師,他們討論着下一次的技術突破和創業機會。

人口能夠爲創新帶來集聚效應。集聚效應,是指如果一個地方集聚了很多人才,它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化學反應和更高的創新力,因爲人和人面對面深度交流能夠促進創新。

在美國,幾乎一半的風險投資都投到了硅谷,那裏誕生了許多高科技公司,包括谷歌、思科、惠普蘋果等。而且,這些高科技公司離得也非常近,使得科技人才在不同公司之間的流動變得非常容易。

近年來在互聯網和軟件技術領域的創新,往往需要多種學科的人才合作,這就進一步增強了大城市的創新優勢。

所以即便硅谷的房價要比小城市高很多,全世界的科技公司和人才還是願意去硅谷。同樣的道理,即便北京的房價要遠高於二線城市,中國的媒體和文化從業者還是會聚集在北京。

現在全球的創新熱點是非常不平衡的,就在幾個主要的區域,那些地方聚集了全球最頂尖的人才。而中國作爲一個人口大國,有可能會培育出世界級的創新中心。

越是年輕的國家,創業活力就越高

一般來說,創業最好的年齡是在30歲左右,其實科學家也是,他最具創造力的年齡也是在三四十歲左右。

美國經濟學家本傑明·瓊斯(Benjamin Jones)分析了過去100年中300項最偉大的發明,其中72%是由年齡在30歲到49歲的發明家發明的。在這72%中有42%是由30多歲的人發明的。

所以一個國家如果擁有大量30歲左右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對創新尤其是顛覆性創新很有幫助。

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正在迅速老齡化,那麼潛在的年輕發明家和企業家就會變少。所以在創新創業方面,就會產生人口結構效應。

比如日本,日本現在最好的高科技公司還是二戰前後創辦的,而美國最好的高科技公司基本上都是新的公司。

在歷史上日本企業有過自己的高光時刻,它們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非常有創造力,帶來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發明,如隨身聽、數碼相機和遊戲機控制檯。

然而進入90年代以後,日本企業在互聯網、智能手機、人工智能、通訊科技等領域完全被美國和中國企業超越,導致日本經濟在接下來的20年裏一直停滯不前。

爲什麼日本缺少這樣的高科技創新的公司呢?不僅僅因爲日本是小國,不具有前面提到的人口規模效應,還與老齡化帶來的阻擋效應有關。

在一個老齡化社會,企業裏面會呈現出典型的倒金字塔形結構,老人多、年輕人少,年輕人晉升速度慢。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企業有大概1/3的經理年齡在30歲以下。到了1990年代老齡化以後,則少有35歲以下的經理。

年輕人晉升得慢了以後,上升的空間會小很多,得到的鍛鍊也少,掌握的財富資源和人脈資源不如上一輩,所以日本年輕人創業的傾向非常低。

對不同的國家進行比較,可以發現:越是年輕的國家,創業活力就越高;越是年老的國家,創業活力就越低。

人口與國際戰略:中美科技競爭關鍵在人口

中美的科技競爭是大家非常關心的話題,我們同樣可以從人口的數量和結構,來預測一下中美科技競爭未來的狀況。從人口角度,我覺得可以得出一個相當確定的答案。

爲什麼?

我認爲經濟方面的政策如果沒有太大的偏差,那最後根本的競爭要素就是人口。人口有很大的確定性,因爲我們知道現在新出生了多少人,這些人在20年以後會有多少人受到高等教育,會有多少人蔘加到工作當中,這些都是確定的。所以從人口這個角度,可以做出一個比較準確的預測。

在未來20年間,中國上升的趨勢還是非常強的,中國將繼續趕超美國。長遠來說,在20年以後,要看這兩個關鍵點:

一、中國是否能夠生出更多的小孩;

二、美國能否繼續吸引移民。

原因在於中國的人口數量和結構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太樂觀的方面。

中國人才很充足

就人才池子來說,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但如果把美國的移民因素考慮進去的話,中國的人才池子是美國的2倍。在人才數量方面,中國有相當大的優勢。

在人才質量方面,中國論文發表的數量正在趕超美國,而研發投入上,中國已經達到美國的2/3。

另有一個指標可以說明中國的人才質量。美國頂尖大學的理工科博士生院吸引了全球最好的人才,一個國家每百萬人口裏面有多少人被錄取,就反映了這個國家總體的人才質量。中國每百萬人口裏面有4個人被美國頂尖學校的博士生研究院錄取了,這是全世界最高的。從這角度看,中國在世界上是最強的。

即使把中國的人口基數考慮進去,中國大學生的質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雖說所謂的人口紅利已在下降。但是,如果只看25歲—44歲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口的話,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提升。

整體來說,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在2040年之前會持續超越美國。所以中國的創新力會越來越強,而且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一直到20年後都會是超越美國的狀態。

根據預測,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大約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到達頂峯,然後這個優勢會逐步被削弱。

因爲我們未來的年輕人隨着生育率下降會減少,所以會削減中國在人才方面的規模優勢。

鼓勵生育:如何創造生育友好社會?

七普人口數據解讀

最新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2020年新出生的人口是1200萬,這比起2019年少了大概18%;比起剛剛開放二孩的2016年少了大概有差不多1/3;比起一代人之前,也就是30年前,少了一半還多。

很多人認爲中國的生育率沒有數據顯示的那麼低,到處不都是超生的孩子嗎?然而直覺上的判斷會有極大的高估。

假如一半家庭生一胎,一半家庭生三胎,那麼每4個孩子中僅有1個是獨生子女,其餘3個是來自於三胎的家庭,你會覺得超生非常多,誤以爲人口在膨脹,但這是極大的錯覺。因爲在這裏每個家庭平均也只生了2個孩子,男孩又多於女孩,下一輩的人數其實會減少。

如何鼓勵生育?

鼓勵生育是世界性的難題,這需要大幅度提高家庭福利。

我做了一下分析,關於生育率與國家鼓勵生育補貼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出,大約每提升1個點的GDP用於鼓勵生育,生育率可以提升0.1,這是有一定效果的。而且把錢投資到人力資本里,我認爲會有很高的回報。

補貼的形式可以是一部分現金,一部分所得稅和社保的減免,還有一部分可以是購房補貼。

因爲生下一個孩子,他對未來的社保和稅收的貢獻,惠及的不光是生小孩的家庭,也惠及到了所有人,包括不生小孩的家庭,所以把這部分錢預先來獎勵他,也是合理的。

房價也是影響生育情況的一個因素。

集聚效應使得中國的房價很高,這主要是相對於收入來說的。按照一個國家主要城市的房價與這個國家的收入比來評估,中國是29,日本在13左右,其他歐洲的國家大約在10左右。美國的房價收入比只有不到4,這也部分解釋了美國的生育率爲什麼那麼高。

中國房價爲什麼那麼高?是因爲土地貴。爲什麼土地貴?主要還是因爲存在供需矛盾,大城市的供地太少了。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北京跟河北的人均住宅供地,北京的人口是河北的1/3,但北京的住房供地在過去幾年只有河北的1/10。

一個國家越大,它的大城市更能夠凸顯出集聚效應,就會有更多的人想去,所以就會有更多的人口。

但如果控制大城市規模的話,它的房價就會被推高,這既不利於創新,因爲削弱了大城市的集聚效應,也不利於消除貧富差距。

所以最好是土地跟着人走,土地跟着孩子走,哪個地方的孩子多,就給那個地方更多的用地指標。

具體來說,我們也可以給多孩家庭提供購房補貼,以減免地價的形式來發放給家庭。

創造女性友好的社會

有人說女性平權跟生孩子可能是矛盾的。

因爲在傳統社會,女性的地位比較低,生的孩子也比較多,女性主要在家裏帶孩子。但是到了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其實女性的地位、女性參加工作的比例,是可以和生育率同步提升的。

日本女性的地位仍然比較傳統,女性往往要做家庭主婦,當她們想有職業生涯的發展,就會造成很大的矛盾。有些女性就會因爲職場發展而放棄生育,所以日本的生育率是比較低的。

但在北歐這些國家,女性的地位與參加工作的比例都很高,福利也非常好。這就是因爲給女性創造了更多選擇的空間,所以這些國家的生育率和女性的地位都比較高。

這方面有不少可以參考的建議,比如提供很好的幼托服務、提供男女同有的產假,哺乳期或者孕期的女性可以在家辦公,增加孩子友好的公共設施等。

關於幼托服務我想講一下,中國現在幼托服務非常缺,大概只有4%的家庭的孩子可以到託兒所,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比例差不多有一半。

所以,一個生育友好的社會,可能必須先是一個女性友好的社會。

那麼,不想結婚的女性怎麼辦?

中國現在呈現出女強男弱的趨勢,女性受教育的比例高,收入也並不比男性差。所以,收入最高的那部分女性,比較難找到結婚對象。當然收入最低的那部分男性也很難。

這就更要提高女性的地位,大家應該普遍接受新式家庭,打破傳統的分工。家庭裏面男性收入比較低,沒問題;男性做家務、養孩子,也沒問題。

很多人不想結婚,但是並不表明她們不要孩子,很多人還是願意生養孩子的。所以,單親家庭的需求我們也要考慮進去,該如何滿足他們生兒育女的願望呢?要鼓勵生育還需要保障單親家庭的福利,做到一視同仁。

在北歐國家,大約有40%到60%的孩子來自於非婚生育家庭,這可能是因爲北歐國家對非婚生育比較寬容,而且政府也提供了豐厚的養育福利,使得很多單身女性願意且有能力獨立生育和撫養小孩,這也是北歐國家生育率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我想跟大分享一下,從歷史長河來看,中華文明得益於巨大的、相對暢通的中原地區和南方地區,內部交流性非常好,所以中國的人口規模能夠發揮出相當多的優勢,使得它是一個世界主要的文明發祥地。

所以,如果從創新角度或者其他的經濟角度,以及從維持文明繁衍的角度看,中華文明應該是爲世界做出最多貢獻的文明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