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鬥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於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爲增強理論自信,推進理論創新,中國理論網特推出系列解讀文章,闡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淵源,以饗讀者。

馬克思指出:“人們爲之奮鬥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鄧小平進一步指出:“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羣衆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顯然,與唯心主義不同,馬克思主義從不諱言利益。不僅如此,馬克思主義還強調“物質利益”的基礎性和前提性。同時,與歷史唯心主義的神創論、英雄史觀等也不同,馬克思主義羣衆史觀告訴大家,人民羣衆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決定社會變革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因而,與歷史唯心主義不同,馬克思主義從不侈談抽象的利益,更不以抽象利益爲幌子牟取自己“不變的利己的利益”。馬克思主義主張的“利益”是人民的利益,是羣衆的利益。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中,馬克思反覆告訴大家:“歷史的活動和思想就是‘羣衆’的思想和活動”;“歷史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它‘不擁有任何驚人的豐富性’,它‘沒有進行任何戰鬥’!其實,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並且進行戰鬥。並不是‘歷史’把人當做手段來達到自己——彷彿歷史是一個獨具魅力的人——的目的。歷史不過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需要強調的是,馬克思這裏所說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羣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正因爲如此,馬克思特別指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主義者所認爲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彙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爲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

從“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來看,歷史的“能動的生活過程”是什麼呢?在《致約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說得明白:“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爲它所成爲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這就是說,歷史既不是哪一個人創造的,也不是少數人創造的,更不是人之外的某個神創造的;歷史是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歷史合力的結果。用一句話概括,歷史是人民羣衆創造的,人民羣衆纔是歷史的主人。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論及中華文明發展史時所指出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鬥出來的!”

由此可見,利益觀的核心問題,不是利益的有無問題,而是誰的利益和爲了誰的利益的問題,亦即從誰的利益出發、爲了誰的利益、以誰的利益爲標準的問題。如果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話,利益觀的核心問題,是而且只能是從人民羣衆的利益出發,爲了人民羣衆的利益,以人民羣衆的利益爲標準,亦即人民利益至上。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裏的“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從量的意義上說,也就是佔共同體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大衆。從質的意義上說,也就是用自己的勞動推動歷史發展的最廣大人民羣衆。

需要進一步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羣衆的“利益”,在具體形態上,是人民羣衆可感可知可享的“生存利益”和“生活利益”。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與恩格斯說得明白,“人們的存在”就是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在《致約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再次強調:“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裏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

正是着眼於人民羣衆可感可知可享的“生存利益”和“生活利益”,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明確指出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爲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而且特別指明“共產主義並不剝奪任何人佔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也就是說共產主義“並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建立起人民羣衆的所有制。

堅持馬克思主義羣衆史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民本思想,從毛澤東的“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最大利益,爲最廣大人民羣衆所擁護爲最高標準”,到鄧小平的“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爲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再到習近平的“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將“爲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發展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人民利益至上”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第十二部分第二點在闡述“堅持以人爲本,執政爲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時強調:“爲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爲本、執政爲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2016年4月26日在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2017年3月4日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強調“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這裏的“人民至上”,無疑是“人民利益至上”。黨的十九大報告第八部分在闡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時明確要求:“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這裏,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明確強調“人民利益至上”價值觀,而且將“人民利益至上”價值觀具體明確爲“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生存利益”和“生活利益”。

由上可知,人民利益至上價值觀既是對每一箇中國共產黨人的要求,也是對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中每一位行使公共權力、從事公共事務、承擔公共責任的公務人員的要求,還是對每一位集中了一定範圍的社會公衆信任、佔有一定的社會公共資源、負有一定的社會公共責任的公衆人物的要求,亦是對每一位追求先進的社會大衆的要求。

本書摘編自《中國夢的精神實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一書,內容有刪減。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理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