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胡曉煉:人民幣國際化仍處於初級階段,綠色金融爲其提供新發展路徑 | 聚焦陸家嘴論壇

來源:華夏時報網

記者:胡金華

每年的陸家嘴論壇,人民幣國際化都是備受關注的話題。在經歷2020年新冠疫情重塑全球經濟版圖的大背景下,今年人民幣國際化以及全球資源配置同樣面臨着不同的形勢:一方面,各國央行爲了應對疫情采取了很多非常規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另一方面,我國政府提出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以及“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產生影響。

“現階段人民幣國際化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其基本特徵是以服務實體經濟爲主要功能。人民幣國際化起步於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過程,市場主體產生了跨境人民幣使用的需求。同時,我國經常項目仍然保持着真實性審覈要求,人民幣資本項目還沒有實現可兌換,金融市場仍是有限度開放,這一系列約束條件也是人民幣國際化起步發展的背景。金融要把爲實體經濟服務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爲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更加紮實的基礎。人民幣國際化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根本作用也是要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全球經濟更緊密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國家進出口銀行董事長鬍曉煉在第三屆陸家嘴論壇上指出。

胡曉煉進一步表示,我國綠色金融大市場的蓬勃發展,將爲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的機遇。我國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截至2020年,全國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綠色債券發行已經位居第二——超過1200億美元,2021年綠色債券發行將有更大幅度的增長,佔全球綠色債券發行比重將超過20%;同時,我國還具有建立全球最大的碳資源交易市場的潛力,未來隨着我國綠色債券、碳交易市場的擴大,相關金融產品的豐富,交易形式的多樣化,將會吸引越來越多境內外投資者參與其中。人民幣是綠色金融計價結算貨幣,進一步拓展其跨境應用的場景,將爲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的發展路徑。

“雙循環”下人民幣國際化路徑

在11日的主旨演講中,胡曉煉表示,要着眼於國內消費大市場,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將加快形成容量巨大、需求升級的國內大市場,鞏固和拓寬人民幣跨境貿易收付的主幹道。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之下,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爲發展出發點和着力點,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國內市場優勢和潛力將充分發揮。一個穩定可信的政策和強有力的實施能力,有助於增強對人民幣的信心,增強境外主體接受人民幣的意願。

“國內資本大市場的發展前景,爲境外主體人民幣投融資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國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得到了國際上的充分認可,債券、股票納入國際重要指數,境外主體參與人民幣投融資更加活躍。金融開放向縱深推進,爲境外人民幣迴流投融資提供了更多便利,爲境外市場主體提供了更加暢通的投融資渠道。”胡曉煉指出。

他指出,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初級階段,不能人爲對人民幣國際化賦予多種含義,如把人民幣匯率變動作爲人民幣國際化的“晴雨表”,把人民幣當成國際避險貨幣,把數字人民幣當成人民幣國際化的捷徑,把境外人民幣市場作爲主導人民幣交易的市場,把離岸人民幣匯率作爲標誌性的導向等等。更不能把人民幣國際化當成國際對抗的武器。

“人民幣國際化根基在國內,要服務巨大國內市場對進口的需求,人民幣要走得出去。中國的宏觀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穩定可信,境外接受了人民幣能夠拿得住;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潛力等爲人民幣投資提供了廣闊空間,人民幣也要回得來。人民幣國際化不應是投機交易主導的短期爆發過程,也不能被離岸市場、周邊市場的金融炒作所阻擋。它是一個自然的、長期的過程,是中國經濟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國際貿易投資互惠互利深化發展的過程。”胡曉煉稱。

與此同時,胡曉煉也肯定了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在人民幣國際化中扮演的重要地位。胡曉煉稱,上海具有完備的金融要素市場、健全的金融機構體系以及豐富的金融產品和業務種類,在新發展格局下,上海也能夠充分發揮“雙循環”連接點的樞紐作用,深化人民幣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建設,打造與國際接軌的優質營商環境,更好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資產聚集和全球資源配置的功能。

“五多五少”困境待解

在當下,人民幣國際化升級版擁有着“雙循環”發展格局和綠色金融大市場廣闊空間的兩大利好,而在進一步推進時,人民幣國際化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也面臨着困境和挑戰。

在參與探討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黨委書記霍穎勵看來,在服務“雙循環”格局過程中,人民幣作用有了更新的要求,要成爲更加自由、可使用的貨幣。

“在新的發展格局下我們面臨一些困境和挑戰,目前這一初級階段的特徵可以用‘五多五少’進行概括。一是人民幣在跨境使用當中使用得比較多,全部跨境使用當中40%以上是使用人民幣的,但是國際使用中是少的,只有2%的水平;二是跨境使用當中用於金融市場交易佔比比較多,基本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但是真正服務實體經濟、來自於進出口貿易的比重相對來講比較少,在15%左右;三是港澳地區與周邊國家使用較多,但是其他國家和地區使用得比較少;四是在對外循環和與中國經濟相關的活動使用人民幣比較多,完全在外面進行的經濟活動、特別是第三方國家使用人民幣幾乎沒有;五是很多機構、很多國家願意使用人民幣,使用意願多,但是實際使用比較少。這些特徵與我們對人民幣可自由使用的要求有較大的差異。”在介紹人民幣國際化所面臨的實際使用情況時霍穎勵指出。

霍穎勵稱,要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可自由使用,特別是立足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方面,外匯交易中心能夠發揮非常大作用。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可以說是‘雙循環’下人民幣國際化的連接點,我們不僅有國內循環的交易平臺,提供銀行間本幣的交易,同時也連接外向型經濟活動,提供外匯交易的平臺。在本幣市場特別是債券現券交易市場中,目前境外投資者去年交易量佔比超過了4%,比3%的債券持有佔比高。到目前爲止境外投資者交易活動更加活躍,交易份額超過了6%,呈現非常快的增長趨勢。”霍穎勵稱。

另外一面,在外匯市場參與主體當中則有20%來自於境外機構,很多境外機構在外匯市場進行交易之後直接流向了債券交易以及股票交易。境外商業銀行在國內外匯平盤交易中90%以上直接和境內債券購買密切相關。顯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從初級階段外匯市場功能直接服務於企業的貿易投資,現在逐漸轉到向金融市場的開放以及金融市場的交易進行深度拓展。

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表示,隨着中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高端製造業和科技對於技術的需求將越來越高,橡樹資本正在把很多戰略投資者引入到中國公司中,

“我們是第一批能夠加入中國QDLP試點的境外機構,我們建立了上海子公司,和很多最好的金融機構有了合作,進一步改進了人民幣雙向投資,給中國投資者帶來了很好的解決方案。橡樹資本非常積極地在中國證券市場、企業債券和實體資產當中進行投資。隨着人民幣越來越國際化,人民幣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可以越來越加速在中國投資的效率。” 霍華德·馬克斯透露。

摩根大通亞太區主席Filippo GORI同樣也看好人民幣國際化勢頭。“我們認爲越來越多的資本市場和貿易會在國際上增加人民幣國際化的勢頭。在全球政策以及全球超級量化寬鬆等一系列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對於國外投資人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2021年外國對於中國股市投資增長了60%左右,達到了200億美元左右的增幅。中國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中投入了國際原油的相應產品,中國證券市場已經被納入到許多全球股指的重要指數當中,也說明了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自由化,摩根大通從2020年2月將中國一系列相關指數納入GBIEM的指數中,未來人民幣不單單只是一個結算貨幣,人民幣逐漸成爲國際主流的貨幣,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了。”Filippo GORI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