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陸家嘴論壇釋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信號: 以正和博弈爲檢驗標準,未來面臨三大課題

作者:楊志錦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爲實體經濟服務始終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疫情也暴露出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脆弱,亟需做好金融支撐。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發展?6月11日,央行原行長周小川等人就相關話題在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上展開討論。

周小川的發言一如既往的深入。他並非簡單探討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而是回到原點,探討實體經濟以及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中國很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因此可能很多人都認爲其他有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概念,其實情況不是這樣的,世界上很多國家不怎麼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他通過回顧中美之間的GDP變化指出,中美GDP真正縮小是在2004-2018之間。其關鍵在於美國一些金融產品和實體經濟脫鉤引發次貸危機,從而對GDP形成重創。“堅持金融爲實體經濟服務,從長期來講會獲得巨大的好處。”周小川如是說。

三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案例

2017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有過重要定調。會議稱,金融要把爲實體經濟服務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爲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此次會議後,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和金融的關係引起廣泛的關注。

“中國非常頻繁地講實體經濟,但是在另外一些國家,很少引用實體經濟這個詞,引用的時候涵義也不見得一樣。”周小川表示。因此,各界對實體經濟的認識存在爭議,比如對第三產業是否屬於實體經濟就存在不同看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01萬億。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8萬億,第二產業增加值38.4萬億,第三產業增加值55.4萬億。三產中金融業增加值約8.41萬億元,佔GDP的比重爲約8.3%。

“2010-2012年間我個人參加某些討論的時候聽到了一種說法,中國國務院有這麼多部委,除了工信部和農業部是在搞實體經濟,其他都不搞實體經濟。”周小川會回憶稱,“所以有可能受到以往的概念影響,把所有的服務業、所有的財政金融、審計這些部門都認爲是非實體經濟,這是一個非常狹義的概念。”

“實體經濟是相對於虛擬經濟的概念,只要滿足人們生活和社會生產真實需要、保障經濟健康發展的國民經濟各行業都應屬於實體經濟範疇。它既包括以提供有形產品爲主的工農業部門,也包括提供無形產品爲主的服務業部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教授魏作磊表示,“服務業比重提高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必須高度重視服務業發展。”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正在走向服務業經濟,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在2012年到了頂峯以後開始下降,現在服務業佔GDP的54%,今後十年佔比預計每年繼續增長0.4個百分點,十年以後服務業佔比會達到60%。“金融業其實不是很熟悉給服務業貸款,所以這是很大的挑戰。”

對於金融與服務實體既經濟的關係,周小川指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至少有三方面含義:第一,支付體系可以視爲服務實體經濟運行的一部分,沒有支付體系,實體經濟轉不起來。

“加密貨幣從原來的設計思路來看,還是有可能成爲爲實體經濟服務的有用工具,例如在支付領域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些加密貨幣的參與者把它看作賺快錢的手段,就會把加密貨幣搞成數字資產。現在來看,一些加密貨幣想回到支付領域已經失去了機會。”周小川稱。

第二,爲企業提供流動資金支持也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一部分。此外,隨着時間的發展,實體經濟必然要進行新的研發投資、設備投資,更新技術工藝、更新產品。爲上述投資所進行的融資服務,包括銀行信貸、其他非銀金融機構的活動、資本市場的融資也應看作服務實體經濟的組成部分。

對於一些具有定價作用、風險對沖功能的金融產品,周小川也提出質疑。“一些人說比特幣具有對沖QE的功能,這相當於找理由。其實不止金融產品,任何一種商品都會有定價的問題。只要有交易就會產生定價的需求,就像我們翻字典找形容詞,你只要有個形容詞它就有反義詞。”周小川直言。

零和博弈VS正和博弈

周小川表示,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的關係比較複雜,有一部分金融業就是實體經濟的組成部分,也是直接爲實體經濟提供服務的;還有一些金融服務和金融市場交易,有可能離實體經濟稍微遠一些,遠近的程度不一。那麼如何鑑別?周小川提出了“零和博弈”和“正和博弈”的判斷方式,符合正和博弈的與實體經濟關係近一些。

正和博弈中金融引導一些投資進入實體經濟。比如上市公司融資用於研發以及生產新技術、新產品,上市公司市值也有所提高而且還能有不錯的分紅。如此企業、企業職工、投資者等各方都獲益。

零和博弈就是一方盈利,另一方必須虧損,賭博就是如此,因此中國禁止賭博。“有一些省市過去曾經老想搞賽馬場,中央始終都不同意。境內也沒有許可的賭博,後來也採取一些措施,要特別控制境內人員參加周邊的賭博,因爲這些東西都對實體經濟可能不會產生特別大的幫助。”周小川稱。

實體經濟的供、需和金融協調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重要基本問題。實體經濟的結構失衡,會給金融業發展帶來極大的風險。同樣,金融業的混亂膨脹,也必定會給實體經濟帶來風險,供給側改革即是着手解決這些問題。在新形勢下,金融又該如何服務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現在正發生一系列深刻的根本的結構性變化,這對金融業是個巨大挑戰。”朱民稱。未來金融業要加大對養老產業、綠色產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205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會達到5億以上,整個金融服務的對象會發生變化,退休養老保險會成爲重頭。碳中和也是個巨大的挑戰,金融業如何評估風險,給碳中和提供有效、長期的資金?”朱民提出疑問。

朱民還表示,科技企業現在亟需金融支持,而當前金融業並不習慣於爲科技企業融資,因爲科技企業沒有可抵押資產,且風險高、規模小、成長期限短、未來不確定性大。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鼓勵金融機構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試點,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增強科創板“硬科技”特色等。

在6月10日的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介紹,截至5月末科創板上市公司282家,總市值近4.1萬億元。科創板IPO融資3615億元,超過同期A股IPO融資總額的四成。“科創板集聚了一批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的科創企業,‘硬科技’成色逐步顯現。”易會滿稱。

華泰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張繼強表示,科技創新需要新的融資方式做支撐,區別於過去的間接融資,未來直接融資的重要性大幅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