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都拍地五日收金350億,行業巨頭失落錦官城

“紅檔房企”被擋在土拍門口。

6月11日,持續五天的成都土拍落下帷幕,最終結果既有意料之中、也有意外之處。

受限房價、競地價、競自持等規則影響,成都首輪集中供地平均溢價率僅7%,40宗含宅地塊全部成交,建築面積469萬平方米,共計成交354.9億元,平均樓板價12958元/平方米。溢價率被控制住,並未背離業內此前的預判。

出乎意料的是,此次土拍的大得主並非行業龍頭,而是本土房企人居。這家公司獨自取地四宗,成爲本輪供地的拿地王,成交金額共53億元。規模房企中,僅萬科、龍湖、華潤等成都“老玩家”有所斬獲,且多數成交地塊位於主城區。

實際上,早在土拍前,成都官方便發佈了《關於房地產開發企業參與我市商品房建設用地競買的主體資格審查辦法(試行)》,明確如果房企存在一些情況,將被納入競買資格限制名單,其中便包括踩中“三道紅線”的開發企業。

上述辦法意味着,如果按2020年末數據計算,國瑞置業、首開股份天譽置業華夏幸福、富力地產、華遠地產、中國恒大、綠地控股泰禾集團等9家房企無法參與成都市場的集中供地。該規定在22城中尚屬首例。

爲控制土拍熱度,成都還設定了複雜的競拍條件。首輪40宗土地,均採取“限房價、定品質、競地價”,並“設置可售商品住房清水最高銷售均價+配建並自持固定體量租賃住房+設置土地最高限價+續競自持租賃住房面積比例”進行拍賣。

儘管房企對成都熱情不減,但在實際競拍中,高自持比例還是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據克而瑞統計,本次土拍超七成地塊觸及最高限價,平均自持租賃住房比例近20%,並有5宗地需要現房銷售。主城區如高新區、成華、青陽等自持租賃住房比例在20%以上,近郊的天府新區佔比更是超過30%,郊區則較爲溫和。

最終,本土國企、民企共競得21塊地,德商、人居等位列1-5月成都市流量榜TOP10的企業更是收穫頗豐。“成都大部分地塊競自持租賃住房比例較高,本土房企‘出手闊綽’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地緣優勢、資金、人脈均佔優的情況下,運營操作空間更加大。”該機構稱。

相較而言,龍頭房企在成都補倉力度較小。“華潤、萬科與龍湖等14家一線品牌房企拿地金額合計爲136億元,佔總成交金額38.3%;本土與中小規模房企拿地金額合計爲218億元,佔總成交金額61.7%。”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稱。

值得注意的是,在限價及高自持比例下,房企在成都市場的利潤空間有所收窄。

潘浩表示,本次土拍中,武侯區、金牛區、青羊區樓面價分別同比上漲47%、48%與115%,三區新房限價各是22100元/平方米、23850元/平方米以及24450元/平方米,樓面價/新房限價均超60%,房企利潤空間被逐步抬升的地價侵蝕。

克而瑞也稱,對比可售樓板價來看,除去人才公寓地塊,本次土拍平均地價房價比接近0.7,主城區中高新、成華、青羊、金牛房地比達0.8以上,部分熱門地塊地房比更是接近0.9。投資窗口期縮短之下,一次性供應大量土地未能減緩競爭激烈程度,競自持租賃住房比例更考驗房企運營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