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餘年前,在硝煙瀰漫的抗戰歲月裏,有9338箱文物越山嶺、過長江,經南京、漢口運抵重慶;八十餘年後,在重慶曾庇護過大量文物的一處瑞典洋行——安達森洋行化身“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回首那段動盪歲月,數以萬計的“國家寶藏”西運、南遷,歷經十餘載顛沛流離,終得妥善保存,這是萬千中國仁人志士和善良的外國友人共同創造的奇蹟。

  入夜後的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角樓咖啡”外景。 受訪者供圖

“國寶南遷”:中國文物的大轉移

抗戰期間,故宮博物院爲保護民族文化瑰寶免受戰火侵襲,下決心進行一次浩大的文物南遷。

1933年初,13427箱59萬件文物從北京起運東部沿海。1937年七七事變後,這些文物分北、南、中三路進行疏散,其中中路總計9338箱文物由漢口出發,經宜昌到重慶。

“中路”是三路文物中數量最大的一批。龐大的遷移困難重重,運輸途中不僅要躲避日軍炮火和匪患,文物還面臨潮溼、高溫和蟲害的威脅。

“當時文物至少都會用紙、棉花、稻草、木箱來固定包裝,裏外裏有四層,一些易碎藏品還會在外再加套鐵箱以護周全。”故宮文物南遷研究所所長徐婉玲說,光打包這些文物,故宮工作人員就花了半年時間,力保運輸途中不論遭遇何種情況都能儘量保證文物無恙。

文物“南遷”是項機密,因此記敘的文獻不多。徐婉玲說,2010年那一趟“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的活動,令她頗有感觸。

“當時車隊翻越秦嶺時遭遇大霧,山路顛簸曲折,山頂路段尤其驚險。”徐婉玲回憶,即便是和平年代,有後勤保障且交通便捷,一路下來仍覺不易,遙想當年,更令人感慨先輩們的一路艱辛。

71歲的胡昌健研究故宮文物南遷歷史多年,曾爲中國重慶三峽博物館研究員的他在資料中也尋覓到了文物遷移的驚險過程。“1944年南路文物也曾被迫轉移重慶,護送文物的專家和士兵在重慶巴南區一處竹茂林深地停留過一段時間,那時山中人跡罕至,每日能聽到猿啼豹嘯。”胡昌健說。

整個文物南遷歷時十餘年,在抗戰勝利後,國寶順利運回南京。徐婉玲表示,有學者把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比喻成文物版的“敦刻爾克”,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中國人還牢牢守護着中華文脈,這種堅持和決心,體現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

透過紀念館窗戶可看見兩江交匯的景色。 新華社記者 劉恩黎 攝

“奇招”:巧避轟炸暗藏瑞典洋行

如果說故宮文物南遷是一段國家寶藏的“遠行”,那位於重慶南濱路上的安達森洋行則是故宮文物南遷之路上的重要節點。

安達森洋行舊址位於重慶市南岸區海獅路2號,於1891年在重慶開埠時期由瑞典商人安達森創建,主要經營土特產進出口貿易。倉庫爲大梁穿鬥結構,築土爲牆,石質基座,佔地面積1435餘平方米。當年中路轉運的文物抵達重慶後,有近半數藏於安達森洋行的倉庫內。

“選擇安達森洋行倉庫,主要因爲面積大、空間高、堅實牢固,還有着通達的交通條件。”重慶市南岸區文旅委主任雷旺說。

據當地老人回憶,得知徵用洋行庫房需求後,這位北歐老闆慷慨地把倉庫騰空,數千箱文物按照故宮規範標準,清點、覈對、編號、一箱箱登記入庫。資料記載,這批文物包含了青銅、瓷器、書畫和玉器,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唐伯虎等大家的傳世之作。

“當時瑞典在二戰中是中立國,安達森洋行倉庫被視爲中立國的商民資產。”雷旺介紹,每當重慶遭遇日機轟炸,安達森就會安排人員將瑞典國旗在屋頂鋪開,以求文物安全。

這個“奇招”讓巧妙藏身於洋行的文物逃過一劫,數千箱國寶得以周全。

  紀念館外景一角。 受訪者供圖

“不拆”:讓文化遺產有尊嚴地“活”在當下

曾庇護了大量文物的安達森洋行,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以“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的身份重新亮相。

在位於歷史建築羣內的咖啡館中,記者看到,許多年輕人手捧一杯繪有故宮圖案的“角樓咖啡”,慢慢品嚐。貼有封條印記的仿古木箱中鑲嵌着電子顯示屏,現代的LED燈懸掛兩側照亮了青磚舊瓦,陳年木構搭配玻璃幕牆,極富張力的現代設計讓新舊場景的融合猶如一場時空對話。

重慶市南岸區文管所所長葉璐莎介紹,原安達森洋行片區現存4棟文物建築、4棟傳統風貌建築以及1處纜車遺址,建築面積約2825平方米,當地政府近年來在古建築原有的結構特徵基礎上進行了修繕和活化,讓這片古建築羣煥發了新生。

據瞭解,當年爲成立“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先後赴四川、重慶、貴州等地選址,將西南地區的15個文物祕密存放點列在考察範圍內。

2017年,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來到重慶時,在洋行倉庫夯土牆上發現赫然寫着兩個字——“不拆”。原來,在當地黃家巷片區的拆遷徵收中,文物部門擔心文物點被“誤傷”,專門在外牆上標註了兩個醒目的紅字。

“不拆”二字,讓單霽翔和一行專家動容。“‘不拆’兩字意義重大,它有效保住了抗戰時期故宮文物遷移歷史的珍貴物證。”單霽翔在接受採訪時回憶,當年曾尋訪了多處文物南遷路線上存放過文物的地點,但遺憾的是大都已不復存在,而在重慶城市中心看到這處保留較爲完好的歷史建築,非常有歷史意義。

  紀念館內擺放具有故宮文化元素的書籍。 新華社記者 劉恩黎 攝

2018年1月,故宮學院(重慶)揭牌在重慶舉行,也宣告了“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將落戶重慶南岸。如今,紀念館的八棟歷史建築內分別容納了“故宮課堂”“故宮出版社書吧”“故宮文物南遷主題郵局”等新業態。在保留重慶開埠建築特色同時,引入故宮文化,以圖文與實物結合的形式展示文物南遷史實。

“重慶曾是故宮文物遷移的重要節點,而如今這段歷史正神采奕奕地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單霽翔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