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的維西,萬物蔥蘢,生機盎然。維西華偉服裝有限公司製衣車間裏一派繁忙的景象:一件件漂亮的時裝走下生產流水線,走出維西,走向歐美和東南亞市場。

生產流水線上的210多名工人用雙手創造着勞動價值的同時,創造着脫貧摘帽後更加美好的生活,他們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這些燦爛笑容的背後,正是維西縣“築巢引鳳育企業、創業帶動就業固脫貧”的有力舉措。

彝族姑娘五金妹:“我要珍惜時間好好幹!”

“我們好日子更有保障了”

擔任永寧社區黨總支書記職務以來,苟松感觸最深的就是,“移民羣衆從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貧困山村搬到維西縣城,改變的不僅僅生存空間,更是觀念和價值。我們的工作要圍繞這一轉變而開展。”

這一改變正在永寧社區康恩家園移民羣衆身上發生。

楊秀梅,傈僳族,今年24歲,是製衣車間三組組長,在搬到精準扶貧移民搬遷點康恩家園之前,他們一家住在一方山水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攀天閣鄉嘎嘎塘村火頭組。

“我們家是前年搬到康恩家園。剛開始時,我們生活很不習慣,儘管在政府的幫助下喫不愁、穿不愁,但由於沒有穩定的工作,我們對未來充滿憂慮。”楊秀梅說,“今年4月,我們移民點附近有了製衣廠,優先招聘我們移民羣衆,我第一個報了名,通過培訓如期轉爲正式工人,除了工資收入外,公司還爲我們繳‘五險’。我的弟弟也在這裏工作,也擔任着生產小組組長。有了穩定的就業,收入有了保障,我們的好日子更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我們就近當工人,能照顧到老人和孩子,老人和孩子不再成爲留守老人、留守兒童。”

餘明英,傈僳族,今年30歲,是第六組的組長。這位來自白濟汛鄉共吉村耍母底的年輕人很能幹、很開朗,她的一席話表達了年輕工人的心聲,“從貧困山村來到縣城,從農民變爲工人,我們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改變。我們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農經濟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爲城鎮化、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公司從上下班到產品質量管理制度都很嚴格,剛開始時,我們不適應,感到很不習慣,覺得時時處處守紀律約束,很不自由。通過培訓,我們適應了這裏的生產生活方式,我還被選爲組長。我們當組長的除了管好自己外,還要按照生產流程管好19名組員。”

兩個月的試用期結束後,公司實行計件工資,包喫外,每人每月工資在3000元至5000元,公司還爲工人繳納“五險”。

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民到工人,這210多名來自貧困山村的青年人奔跑在築夢的新徵程上,其中精準扶貧移民變遷點康恩家園183名。

製衣車間每一道生產流程都有嚴格的質量要求。

“築巢引鳳,互利共贏”

維西華偉公司是名登服飾總公司的分公司,總部在廣東深圳。在談到入駐維西以來的感受時,維西華偉公司負責人王偉說,“我的感受可以概括爲一句話:築巢引鳳,互利共贏!”

“維西縣委、政府出臺並認真落實招商引資政策,爲我們提供“一站式、一個窗口”便捷服務,稅收減免政策落實到位,廠房免費提供、勞動力轉移培訓補貼資金到位……一句話,我們企業‘拎包入住’。”王偉介紹說,維西縣委、政府領導和保和鎮黨委、政府等部門領導多次到公司瞭解情況,爲企業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良好的投資環境是企業入駐維西的第一個原因。入駐維西的第二個原因是維西勞動力資源很充足,有利於公司拓展業務,實現更大的發展。公司現在生產的服裝主要出口到歐美和東南亞市場,生產訂單由總部安排。

“今後,我們還打算研發一批民族服裝品牌。我們公司從今年4月1日起開始生產,到現在,製衣車間已經通過培訓培養了維西籍210多名合格工人,訂單很多,生產任務很重,我們正在抓緊生產。”

人人心中都有夢想,個個腳下都有力量。

“我們實行計件工資,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幹得多、幹得好,收入就高,誰努力工作,誰就獲得更多的報酬,誰的日子就更好過!”康恩家園移民搬遷點彝族姑娘五金妹在工廠上班已經2個多月了,她和工友們一樣,胸懷更加美好的夢想,從農民到工人,從農村到城市,從思想觀念到生活方式都在發生顯著變化。

雲南網通訊員 楊洪程 攝影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