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青年人應該早一點着手準備養老,而且越早越好。同時,退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更有利於當代青年人在退休後過一個比較體面的生活。

貳||因目前個人養老金試點的36個城市和地區人均GDP水平較高、消費能力較強且受教育程度較高,因此個人養老金制度如果推向全國,政策覆蓋率肯定達不到25%。

3月29日,在接受包括經濟觀察網在內的三家媒體採訪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建議:“因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贍養率逐年攀升,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退休金與退休前工資之比)下降的壓力非常大。青年人應該早一點着手準備養老,而且越早越好。同時,退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更有利於當代青年人在退休後過一個比較體面的生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末,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21.1%。同時,自2016年以來,全國出生人口數持續下滑,2023年爲903萬人,相比2016年下降883萬人。

鄭秉文說:“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較快,相較於美國用了50多年、法國用了100多年從老齡化社會過渡到深度老齡化社會,中國僅用了21年時間(2000年至2021年)就完成了這一轉變。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在應對老齡化方面的反應同樣迅速。從2014年開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到2016年全面放開二孩,再到2021年全面推行三孩政策,以及2022年11月正式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這種政府速度是中國應對老齡化的優勢。”

隨着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由此衍生出的各種問題正在受到超過2.9億老年羣體以及當代中青年人羣的廣泛關注。

鄭秉文表示, “十三五”規劃曾提出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十四五”規劃又提出穩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說明實行延遲退休還是很迫切的,應該在‘十四五’期間(2021年至2025年)如期實施”。

2023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3》提出,延遲退休政策出臺在即,65歲可能是調整後的最終結果。

青年人需提前規劃養老

經濟觀察網:世界銀行建議,如果退休後生活水平與退休前相當,養老金替代率需要達到70%以上。相比於發達國家,國內職工養老保險替代率較低,年輕人如何保障未來的養老生活?

鄭秉文:因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職工養老保險替代率下降的壓力非常大。目前,國內職工養老保險替代率約爲40%,5年前約爲44%,15年前約爲50%。

截至2023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爲2.97億。 據聯合國測算,2035年這一數字將超過4億,到2050年達到5.2億。 這也意味着,在2050年,剔除3億至4億的18歲以下人羣,退休人口數量與勞動者的比例約爲1: 1(約爲5億人),而目前這一比例爲1:2.66,所以養老金替代率下降的壓力很大。 (注: 目前職工養老保險實行現收現付制度,即退休職工養老金主要來源於,年輕人繳納的職工養老保險和此前結餘。 )

在這種預期下,青年人應該早一點着手準備養老,而且越早越好。同時,退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更有利於當代青年人在退休後過一個比較體面的生活。

經濟觀察網:2023年,個人養老金賬戶累計開立達5000萬戶,但繳存人數僅佔開戶人數的22%,且人均繳存金額僅約2000元,投資人數僅佔繳存人數的62%,爲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鄭秉文:個人養老金賬戶資金只可用於投資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四大類金融產品。一方面,資本市場整體表現不好,個人養老金賬戶資金購買銀行理財或公募基金可能會導致投資收益出現浮虧。

另一方面,如果購買固定收益的銀行儲蓄產品或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雖然資產穩定增長,但是個人是否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購買這兩類產品,最終獲得的利息收益差距不大,並且如果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購買這兩類產品,在退休領取收益時,還需要繳納3%的個人利得稅,而在場外購買,對資本所得則完全無須繳稅。因此,個人對繳存個人養老金的積極性不高。

當初個人養老金開戶數量暴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通過許多優惠舉措鼓勵人羣去開戶,因此最終出現開戶多、繳存少、實際投資更少的現象。如果資本市場表現良好,我相信會有更多人開設個人養老金賬戶並積極繳納資金去投資。

經濟觀察網:按照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個人養老金將全面實施,未來個人養老金賬戶開設會迎來多少增量?

鄭秉文:目前,個人養老金試點的36個城市和地區的政策覆蓋率是25%。政策覆蓋率的計算方式爲:試點的36個城市和地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爲2.75億人(不含雄安新區),剔除7500萬已經領取養老金的人口後(這些人羣有資格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開設個人養老金賬戶的5000萬人除以2億人即25%。

因目前個人養老金試點的36個城市和地區人均GDP水平較高、消費能力較強且受教育程度較高,因此個人養老金制度如果推向全國,政策覆蓋率肯定達不到25%,政策參與率估計要下降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

作爲學者,我其實完全沒想到個人養老金制度在試點時政策覆蓋率能達到25%,這方面主要得益於銀行發揮的作用。未來如果要提高個人養老金覆蓋率,需要繼續發揮銀行的作用,讓銀行有動力去吸引個人投資個人養老金。

經濟觀察網:未來個人養老金和資本市場應保持怎樣的關係?

鄭秉文:個人養老金賬戶資金目前不能直接購買股票,此規定的好處是即使參保人不善於資產配置,也不會導致賬戶資金血本無歸。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此規定的問題是,個人沒辦法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資金實現超額風險收益,這是針對中國國情設立的產品制度。美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資金可投資股票等非常多的產品,因此可能出現暴富或暴跌的情況。

社保政策的長短平衡

經濟觀察網:近幾年,居民醫保繳納費用逐年上漲,居民醫保繳費人數出現下降,爲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鄭秉文:2020年以來,居民醫保參保人數連續3年出現下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解釋數據的變動。

首先,近幾年醫保部門加大了清理重複參保的力度。此前,一些外出務工人員在工作地繳納職工醫保的同時,也在家鄉參加了居民醫保。隨着醫保部門清理重複參保,因職工醫保待遇水平更高,很多人就退掉了老家的居民醫保。(注:自2022年起,醫保部門連續兩年清理居民醫保跨省和省內重複參保數據共5600萬)

其次,越來越多人由農村戶口轉爲城市戶口。2023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爲47.7%,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則達66.16%。根據聯合國預測,205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80%。隨着城鎮化率的提高,越來越多人自然而然將居民醫保轉爲職工醫保。

長期來看,居民醫保覆蓋人羣越來越少,職工醫保覆蓋人羣越來越多是一件好事。因爲職工醫保保障水平更高,有利於提高老百姓在醫療方面的幸福感、獲得感。

最後,居民醫保個人繳費的增長率高於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確實是一個問題,這也給有關部門提出一個警醒,我們在制度設計、政策制定時應該考慮到農民可承受的能力。

經濟觀察網:在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方面,政策提倡多繳多得、長繳多得,這是否可能影響當期促消費?

鄭秉文:初次分配決定了個人的社保繳費能力,如果失業率較高或工資較低,個人繳納社保的水平就有限。並且,個人也會權衡未來風險發生的概率和當期繳費能力,進而決定了他們當期繳納社保的水平。

發達國家在建立強制性社會保險制度之前,早就有了發達的商業保險,但還是建立了社會養老保險,因爲他們聲稱就是爲了克服一部分老百姓的“短視”行爲。關於社會養老保險的經典文獻都是這樣解釋的,認爲個人的短視行爲可能會導致他們在退休後沒辦法獨立解決養老問題,最終造成社會問題。

第三,2019年住戶存款餘額爲82.14萬億元,2023年提升至137.85萬億元。住戶存款總額增加,爲何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繳費還是選擇最低檔?這可能就意味着制度設計存在一些問題,沒有讓老百姓在當下感覺到“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好處。比如在制度透明度上,個人如果對未來收益不確定,那麼就會將社保繳費金額降到最低,這是符合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爲,也是個人唯一能在制度下做出的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

第四,至於目前在36城正在試點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爲什麼覆蓋人數超過5000萬人、但實際繳存人數才只有五分之一?這很可能是因爲資本市場波動比較大,近一年來的投資收益率很差,極大地影響了大家的積極性。這說明資本市場建設與發展多層次養老金體系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

經濟觀察網:今年年初,勞動糾紛輿論事件頻頻發生,你如何看待中國失業保險制度發揮的作用?

鄭秉文:中國現在有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和正在試點的長期護理保險等6種社會保險。其中,相當一部分發達國家沒有失業保險制度,而是實行僱主賠償制度,且每個國家和企業的賠償規則不一樣。

實際上,中國建立失業保險制度,意味着失業人羣的基本生活有國家保障,僱主只要按月繳納國家規定的0.5%—1%的失業保險費。因此,失業保險制度本身就意味着國家介入,國家把責任承擔過來了,目的是減輕企業的負擔。

根據有關數據,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爲3年半。如果建立僱主賠償制度,私營企業在倒閉時可能面臨大量賠償。因此,建立社會失業保險制度符合中國國情,有利於活躍中國勞動力市場、保障工人權益。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經濟觀察報”(ID:eeo-com-cn),作者:田進,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