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日益火爆的碳達峯、碳中和話題,本週舉行的陸家嘴論壇進行了強烈熱鬧討論,一系列新建議、新思路也湧現出來。從全球這個更大視角來看,碳中和已然成爲“超級風口”,大變革時代金融體系如何緊跟潮流?

根據國內外主流機構測算,“碳達峯、碳中和”需要的資金投入規模介於150-300萬億元之間,相當於年均投資3.75-7.5萬億元。巨量資金需求背後儲藏巨大的投資機會,各類投資風口不斷湧現。

四大舉措助力金融體系緊跟潮流

對於如何助力金融體系實現碳中和,金融機構紛紛建言獻策。

滙豐團體主席杜嘉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爲實現全球可持續繁榮發展的共同願景,中國等多個國家已公佈天氣目標,做出積極清楚的承諾。然而,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道阻且長,各方應立即聯袂採取行動。”

從具體措施來看,杜嘉祺給出了以下四招:

首先,政府、監管機構及各類金融機構應共同努力,晉升天氣投融資的便利性,從而支持新型清潔能源技術行業的發展。

其次,實現能源轉型顯然尚需時日,同時並非所有的碳排放都能被消除。因此,需強化金融架構設計,爲吸收溫室氣體的技術及方法的實現,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第三,天氣方案必需具備充分的可信度,包括科學依據,階段目標以及透明度。例如對碳補償市場來說,晉升其可信度,不僅能增強天氣項目的信息透明度,亦可匡助參與者向市場展示其計劃的可能性。

第四,在此基礎上,擴大自願碳補償市場的規模,加速低碳轉型,支持資本的良性循環。

此外,杜嘉祺還誇大,“亞洲地區在推動全球經濟成功且及時的轉型過程中施展着關鍵性作用,因此必將成爲相關議題討論及詳細項目推進的主要參與者。”

中國工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周月秋則建議,應把天氣風險納入到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這應是銀行重點去做的一件事情。“全球系統性的中央銀行對於天氣風險的重要性、緊迫性的熟悉需要進一步提高。”

周月秋還表示,商業銀行自身要出臺碳中和的時間表、路線圖等,逐步適應低碳轉型的過程,在投融資中留意加大對低碳領域的支持,對“棕色資產”(污染性和高碳資產)壓價。同時還需要加強和機構之間的合作,聯袂相向而行。

國際合作必不可少

在全球金融體系聯繫日益緊密的背景下,實現碳中和目標無疑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透露,“今年,人民銀行將與美國財政部共同擔任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聯合主席,加強協調G20各成員國,討論制定《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共同推動信息表露、綠色尺度等重點事項。”

需要留意的是,中美兩國在碳中和議題上早有合作。早在2016年11月,中美綠色基金就已經正式成立,聚焦綠色投資,搭建中美人文交流與綠色合作平臺。2019年2月,中美綠色旗艦基金一期完成全部募資工作,總規模23億元。

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表示,要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和碳中和系統性變革,不僅需要通過金融的立異來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形成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信託、綠色ABS、綠色IPO等在內的不同金融產品相互配合,還應該基於碳交易市場的功能建設,探索專門的碳金融產品甚至是碳金融機構。

對於中國而言,海內綠色貸款、綠色債券規模已經全球領先,而且未來仍將進一步推動碳中和發展。央行行長易綱指出,人民銀行已開展金融機構氣候變化風險壓力測試,並持續監測評估金融機構綠色轉型進展。

碳中和投資已成全球“超級風口”

在歐美多國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來綠色經濟大有可爲,背後儲藏巨大投資機會。

全球能源轉型委員會(ETC)在官網宣佈的研究呈文中表示,爲了實現碳中和目標,從現在到2050年全球需要投資超80萬億美元。能源轉型委員會是一個由能源行業各大領導者組成的國際聯盟,致力於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實現巴黎天氣協議設定的目標。

此外,在碳中和風口下,今年4月國際資管巨頭貝萊德發行了全球最大碳中和ETF——美國碳轉型預備基金(US Carbon Transition Readiness fund),從機構投資者籌集了12.5億美元資金,一舉刷新此前紀錄。而早前的紀錄也是由貝萊德創造,2019年5月貝萊德推出iShares ESG MSCI USA Leaders基金,規模約8.5億美元。

毋庸置疑的是,碳中和浪潮目前已經和投資者的錢袋子息息相關。美國加州教師退休基金(Calstrs)首席投資官克里斯托弗·艾爾曼(Christopher Ailman)表示,向低碳世界過渡需要時間,從長期來看,積極向低碳經濟過渡的公司將跑贏大盤,投資者也將受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