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電影資料館的老觀衆來說,觀看藝術電影或許是習以爲常的事情。我們天天討論那些經典的影片,泡在全國各地的電影節/展中,呼吸着藝術的空氣。這樣的我們很容易忘記,當下國內藝術電影的創作者,究竟面臨着多麼令人窒息的困境。
《慕伶,一鳴,偉明》曾在FIRST青年電影展斬獲評委會大獎,並以《小偉》之名在今年1月22日上映,換了名字未能爲它換來更多排片與票房,最終成績僅有145萬左右。

同樣地,曾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的《詩人》,即便有宋佳、朱亞文這樣的明星加持,在6月5日上映後首周也僅有95萬票房。除了首日場次較多外,這些影片後續排片少得可憐。
如何讓藝術電影破圈,是一個頗難回答的問題。微博作爲國內主流的社交媒體平臺,正試着以“佳片探照燈計劃”作爲自己的答案。
這幾天,微博一直在整合資源,聯動不同領域的大V以及FIRST青年電影展、中國電影評論學會、CCTV6電影頻道等不同的平臺,通過明星呼籲、佳片觀影團、影人專訪與論壇各種不同的形式,爲藝術電影發聲。
截至目前,#佳片探照燈計劃#的主話題閱讀量1.3億,討論量達到了6.5萬。微博擁有得天獨厚的聲量優勢,而這正符合讓藝術電影“被更多人看見”的初衷。
藝術電影實在太難被看見了,這一點從影片的創作、引進階段便已經開始了,無論是參加創投,還是尋找投資,都不是易事。但如果一位獨立電影創作者想要讓作品進入電影院,他要面對的可能是一條更加坎坷、曲折的道路。即便是那些在電影節展獲得獎項的作品,距離大銀幕仍是相隔千里。
對於從事藝術片引進的業內人士來說,批片的採買與運作同樣是地獄級別的難度。不但要面對波瀾起伏的國外形勢,還要處理國內的一系列市場或非市場的因素。
待到確定上映之後,如何獲得更多的排片,又如何向大衆營銷,是讓藝術電影的創作者、引進者頭疼的問題,這類影片一般沒有太多宣傳與發行的資金。即便在電影節展獲得完美的口碑,優秀的它們仍僅僅屬於小衆羣體。
在這樣的情境下,微博的佳片探照燈計劃成爲了這些影片的創作者、引進者可以發聲的平臺和渠道。據該項目負責人介紹,如果要深究探照燈這一意象,它正是在茫茫的電影之海中,找到那些值得被更多觀衆發現的影像寶藏。
目前,微博聯合了26位影人線上發聲,其中既有甯浩、王小帥這樣的知名導演,也有於和偉、黃渤這樣的著名演員。大平臺與著名影人的聯合,能夠通過聲量的擴散,將藝術電影的價值傳達給更多的觀衆。
我們總會給某些電影預設特定的觀衆,彷彿某些人就該看好萊塢大片,某些人就要看國產電影,藝術片則是極少數人看的東西。微博佳片探照燈計劃的意義,就是不作預設,儘可能地探索觀衆觀影的可能性。
好故事、好內容屬於每一個人。比如說吧,於和偉老師推薦的影片《困在時間裏的父親》雖然有着繁複的敘事結構與獨特的影像風格,但這一切都是服務於它深情而深刻的內核。
這也是於和偉推薦它的理由:“這就是一個‘困在時間裏的父親’的故事”,他還由衷地讚賞了戲骨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演技。無論是親情還是表演,這部電影是所有觀衆都能感受、體認、欣賞的作品。
曾三度入圍戛納電影節的魏書鈞(《延邊少年》《野馬分鬃》與《永安鎮故事集》),在與新浪電影記者何小沁對話中,談及藝術電影的話題,他說,《野馬分鬃》是文藝片,但它也是很通俗、很簡單的東西,講的就是兩個孩子成長的時光。
換言之,藝術片不像人們刻板印象中那樣,一定是非常晦澀難懂的東西。所謂藝術的屬性,有時可能就是讓觀衆們回憶往事、或是陷入思考的那一剎那。這就是探照燈所要發現的那個閃光點。
演員張雲龍在微博佳片探照燈計劃的邀請下,推薦了曾獲臺北電影獎最佳劇情長片的《誰先愛上他的》。這部影片雖然擁有強烈的戲劇衝突,但正如張雲龍所說,影片中的三人關係能爲觀衆提供大量的思考空間。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開放性與多義性,正是藝術電影的重要特徵。這不僅僅是小衆影迷的狂歡,它也可以影響電影產業的發展與受衆的觀影氛圍。
事實上,我們印象中最爲“商業”的好萊塢,對先鋒的藝術電影探索採取了一個極爲好學的姿態。法國藝術電影的代表人物、新浪潮名將讓-呂克·戈達爾那標誌性的“跳切”技巧,如今是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常規手段。

可以說,先鋒電影、藝術電影,是整個電影產業的試驗場。這些影片中令人着迷的開放性、對於表達邊界的探索,正是拖曳着作爲媒體的電影不斷前進的動力。
在許多國家早已擁有成熟的藝術電影、經典電影院線,國內的藝聯專線與微博的佳片探照燈計劃,也正在做更積極的嘗試。爲觀衆提供更豐富的電影選擇,幫助電影產業建立足夠豐富的層次,才能烘托出更成熟、更良性的觀影氛圍。
當然,微博佳片探照燈計劃所要做的,絕不僅僅是讓電影與更多的觀衆相遇。它們在利用社媒與明星形象的流量優勢,切實地推動藝術電影創作的產業進程。
無論是此前提到過的引進片《困在時間裏的父親》,還是在各大電影節展獲得佳績的國產藝術片《夏夜騎士》《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烏海》,都已經納入佳片探照燈計劃的合作範圍之中。在未來,這份片單還會不斷擴大。
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策展人沙丹分享了自己對於微博佳片探照燈計劃的思考。
“(微博佳片探照燈計劃)選擇的都是有潛力的文藝電影,這與資料館的‘青年影人推薦計劃’很相似,只不過我們是電影機構支持,而佳片探照燈計劃是媒體支持。都是不同的渠道,都是爲了讓藝術電影變得更好。希望這樣的平臺能越來越多,藝術片的創作者就能擁有更多的機會”。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們走進影院,突然不想看平時看慣了的類型創作,想看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而在我們的購票選擇中,恰恰有一部看起來與衆不同的藝術電影。
然後我們走進影院,銀幕亮起,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去體認其中的故事、其中的風景,那些與我們的生命經驗恰好相遇的東西。
電影沒什麼特別的,觀衆也沒什麼特別的,但這場相遇會很特別。正如影評人寶琳·凱爾所說的,“這不過是一部電影!”我們只需要去享受它就夠了。
無論是國內各地苦心經營的電影節展、每一位心繫藝術電影的影迷,還是微博的佳片探照燈計劃,都擁有着同樣簡單卻深情的初衷:看到這樣一部好電影。找到知己,然後去尋找更多的知己,正是微博試着幫助藝術電影突圍的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