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去世,我們在紀念什麼?

有着“中國第一股民”之稱的職業投資人楊懷定於6月13日離世,享年71歲。

楊懷定又被稱爲“楊百萬”,作爲中國證券市場的實踐者、推動者、受益者,其擁有諸多“第一”——

第一個從事大宗國庫券異地交易的個人,第一個到中國人民銀行諮詢證券的個人,第一個從保安公司聘請保鏢的個人,第一個主動到稅務部門諮詢交稅政策的個人,第一個聘請私人律師的個人,第一個與證券公司對簿公堂的個人,也是第一個作爲個人投資者被大學聘爲教授的人。

如今“百萬富翁”這個詞,不再稀奇,也早已經失去當年的震撼力。不少企業高管的年薪,不少在城市擁有房產的居民,個人財富都可以輕鬆超百萬元。

但楊懷定的“財富進階之路”,仍值得這個時代去懷想:他一次次把握住了改革的機會,他是真正的“風雲人物”。

“炒賣國債”帶來第一桶金

“楊百萬”的綽號,雖然是股民送給楊懷定的,但他的第一桶金卻不是來自股市,而來自“炒賣國債”。上世紀80年代,他決定從單位辭職,放棄收入穩定的“鐵飯碗”,自己打拼。

他發現國庫券可以進行買賣後,就勇敢試水。他上午從銀行買國庫券,下午轉手,一天能賺800元,這已經是他工資的兩三倍。

此外,他發現越貧困的地方,當地的國庫券就越便宜。他從上海跑到合肥,投入全部積蓄購買國庫券,返回上海後再賣給銀行,賺了2000元,這在那個時代已經是一筆鉅款。

複利效應下,楊懷定兩個月就賺到10萬元。隨着試點從第一批7個城市擴大到第二批54個城市,楊懷定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每張國庫券各地之間的差價可以大到超過10元。

靠着對“商機”的嗅覺和勤奮,他賺到了自己的第一個“一百萬”。

上世紀90年代股市開啓,楊懷定再次成爲第一批散戶“玩家”,這時他已經不算白手起家,不僅有交易經驗,而且有交易資金。

A股誕生之時的那輪大牛市,他很快賺到了第二個、第三個100萬,風頭無兩。

1998年改革開放20週年,他被中央電視臺評爲“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風雲人物”,彼時大衆媒體開始發展,他也因此擁有了全國影響力。

不能把“楊百萬”的成功純粹歸功於運氣,他除了有着超強決斷力和敏銳的嗅覺外,還非常勤奮。

在買賣股票還必須到營業廳看屏幕的時代,曾經有三四年的“熊市”,“楊百萬”並沒有出手,但是他堅持每個交易日都“到股市上班”,去關注交易市場的一舉一動。

此外,他還堅持學習、更新觀念、提高能力。進入新世紀,在A股慢慢成爲機構玩家的天下之時,已經算是“股市老人”的“楊百萬”,不但自己學習炒股軟件,也參與投資和開發炒股軟件,並且靠這個獲得不少收入。

沉迷股市,人生卻從未被“套牢”

他沉迷於股市,但是人生卻從未被股市“套牢”。

十幾年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透露了自己在股市的資金,“2000萬”,這個數字不小,在“牛散”衆多的今天,他也算是一個“超級投資者”了。

但楊懷定人生打動人的地方,並不在於財富的絕對數量,而是一個普通人蔘與股市、追求個人財富的熱情,以及個人在琢磨“時代精神”的同時“勇猛精進”。

在其著作《要做股市贏家》的序言中,楊懷定寫道,“股市是沒有圍牆的社會財經大學,只有留級和重讀,永遠沒有畢業生。”

中國股市沉沉浮浮,但是楊懷定保持着良好的心態。除了“抽菸喝茶”,他沒有別的愛好,全部精力都用來鑽研股市和政策。他真正做到了把炒股當成樂趣、當成自己的事業,從這個意義上說,楊百萬堪稱是“散戶精神”的代表。

他的傳奇是改革開放故事的一部分。不管是國庫券還是股市,都是“時代潮流”,他合法追求個人財富,享受時代紅利,也成爲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這已經成爲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共識,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這種認識並不是“天經地義”,需要對時代潮流的把握,也需要個人的勇氣,這就是“拓荒者”的魅力所在。

人們熱議“楊百萬”,也是在紀念改革開放初期“敢作敢爲”的時代精神。

上海、江浙以及珠三角地區,有無數像楊懷定這樣的“開拓者”——或辭職下海,或經商炒股,或投身於實業。這是煥發創造力的時代,也是一個浪潮奔湧的時代。

張豐(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