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月1元”再现保险江湖,违规老套路何以再掀波澜?

来源:保契 

程文章 

有缘,兜兜转转总能相遇。

这句话放在今天的保险市场同样适用。一方面,消费者保险消费意识持续走强,货比三家只为入手一款超高性价比的保险产品;另一方面,保险机构(含中介)源源不断的强推送,你看过的保险种类总是及时地出现在你的视线范围之内,抖音、快手、微信、微博,无处不在。

从行业的视角看,这一逻辑显然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毕竟,作为低频且无可触摸实物的消费品,保险业的发展确需各方的合力推动。

但须关注的是,当行业主体借助新兴渠道试图弯道超车时,是否会逾越行业合规经营的底线。

答案是肯定的,以身犯险者正在前赴后继。

继去年年末监管点名轻松、水滴等机构后,近日,以元保保险商城为代表的“首月1元”等涉嫌违规行为再度引发关注。

打开元保保险商城,“首月1元”、“首月3元”、“每年29元”的宣传推介随处可见,而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此类保险宣传页面亦充斥其中。与之几乎同步的是,黑猫等投诉平台上,对元保保险“首月1元”等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的投诉正在快速增长。

梳理消费者投诉焦点,套路并未突破水滴等“前辈”——首月保费微乎其微,可以几无成本的保费博取高额保障,以煽动性的语言,唤起“趋利”本性,诱导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其投保链接输入完整个人信息,以完成投保过程、获取保障,但次月的保费却出现激增,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

确切地说,早在元保保险之前,以水滴、轻松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以此套路获客、销售的行为早已迭代多次,但万变不离其宗,紧紧抓住社会公众对健康的关注,这一近年来的社会痛点,以短期健康险产品为切入点,以“首月0元”“首月0.1元”等不实宣传(实际是将首月保费均摊至后期保费),诱骗投保人投保,从行为上看,此类行为涉嫌违反《保险法》中“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欺骗投保人”等相关规定。

而对于此举,2020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就已在《关于安心财险、轻松保经纪、津投经纪、保多多经纪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例》的通报中给出明确定性——严重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基本权利,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后续处理,彼时监管亦给出了明确路径:

1.将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2.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引起警示,围绕营销宣传、产品销售等方面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开展自查自纠,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依法依规处理,从后续水滴、轻松、安心等公司下架相关产品等可以看出监管坚决打击违规行为的决心和力度。而对于警示,至少目前看,元保保险依然沿着先行者被处罚的路在疾速前行——据36氪报道,元保保险得益于渠道和产品的精准把控,崛起的速度惊人,官方数据显示,元保的付费用户已经达到数百万,公司人员规模也壮大至近千人。

对此,或许可以理解为:保险业能赚快钱的方法都写在监管处罚里。

但对于此类行为,更应关注的却应该是,监管处罚之后,为何后来者却依然可以肆意为之?最通俗的解释可以是——刑法中规定非法集资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但趋之若鹜者却屡禁不止,以至为了阻止你遭遇非法集资,警察叔叔会直接喊话“刚刚接到的是诈骗电话”,但受骗者却依然络绎不绝。

从媒体对元保保险关注的脉络看,对股东本身的关注不在少数,“网易系”之说一度盛传业内外,但从股权结构穿透看,一言以蔽之:太复杂,看不懂。

既然无法清晰厘定,索性便不再理他,只关注违规行为的后续发展便可。毕竟,当人越是以自己的身份说话的时候,便越不是自己,给他一个面具,他就会告诉你事实,一切只需时间。

此时此刻,一张张“首月1元”销售推介图、一帧帧“首月只需1元”的短视频无疑就是最好的面具,一如当初水滴、轻松等平台春风得意时,至于背后,权且边走边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