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月1元”再現保險江湖,違規老套路何以再掀波瀾?

來源:保契 

程文章 

有緣,兜兜轉轉總能相遇。

這句話放在今天的保險市場同樣適用。一方面,消費者保險消費意識持續走強,貨比三家只爲入手一款超高性價比的保險產品;另一方面,保險機構(含中介)源源不斷的強推送,你看過的保險種類總是及時地出現在你的視線範圍之內,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無處不在。

從行業的視角看,這一邏輯顯然是有利於行業發展的。畢竟,作爲低頻且無可觸摸實物的消費品,保險業的發展確需各方的合力推動。

但須關注的是,當行業主體藉助新興渠道試圖彎道超車時,是否會逾越行業合規經營的底線。

答案是肯定的,以身犯險者正在前赴後繼。

繼去年年末監管點名輕鬆、水滴等機構後,近日,以元保保險商城爲代表的“首月1元”等涉嫌違規行爲再度引發關注。

打開元保保險商城,“首月1元”、“首月3元”、“每年29元”的宣傳推介隨處可見,而在抖音、快手等平臺,此類保險宣傳頁面亦充斥其中。與之幾乎同步的是,黑貓等投訴平臺上,對元保保險“首月1元”等虛假宣傳、欺詐消費者的投訴正在快速增長。

梳理消費者投訴焦點,套路並未突破水滴等“前輩”——首月保費微乎其微,可以幾無成本的保費博取高額保障,以煽動性的語言,喚起“趨利”本性,誘導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其投保鏈接輸入完整個人信息,以完成投保過程、獲取保障,但次月的保費卻出現激增,少則幾十元、多則上千元。

確切地說,早在元保保險之前,以水滴、輕鬆等爲代表的互聯網平臺以此套路獲客、銷售的行爲早已迭代多次,但萬變不離其宗,緊緊抓住社會公衆對健康的關注,這一近年來的社會痛點,以短期健康險產品爲切入點,以“首月0元”“首月0.1元”等不實宣傳(實際是將首月保費均攤至後期保費),誘騙投保人投保,從行爲上看,此類行爲涉嫌違反《保險法》中“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准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欺騙投保人”等相關規定。

而對於此舉,2020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就已在《關於安心財險、輕鬆保經紀、津投經紀、保多多經紀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例》的通報中給出明確定性——嚴重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基本權利,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對於後續處理,彼時監管亦給出了明確路徑:

1.將嚴格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2.各銀行保險機構要引起警示,圍繞營銷宣傳、產品銷售等方面侵害消費者權益亂象開展自查自糾,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依法、合規開展經營活動,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對於依法依規處理,從後續水滴、輕鬆、安心等公司下架相關產品等可以看出監管堅決打擊違規行爲的決心和力度。而對於警示,至少目前看,元保保險依然沿着先行者被處罰的路在疾速前行——據36氪報道,元保保險得益於渠道和產品的精準把控,崛起的速度驚人,官方數據顯示,元保的付費用戶已經達到數百萬,公司人員規模也壯大至近千人。

對此,或許可以理解爲:保險業能賺快錢的方法都寫在監管處罰裏。

但對於此類行爲,更應關注的卻應該是,監管處罰之後,爲何後來者卻依然可以肆意爲之?最通俗的解釋可以是——刑法中規定非法集資罪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但趨之若鶩者卻屢禁不止,以至爲了阻止你遭遇非法集資,警察叔叔會直接喊話“剛剛接到的是詐騙電話”,但受騙者卻依然絡繹不絕。

從媒體對元保保險關注的脈絡看,對股東本身的關注不在少數,“網易系”之說一度盛傳業內外,但從股權結構穿透看,一言以蔽之:太複雜,看不懂。

既然無法清晰釐定,索性便不再理他,只關注違規行爲的後續發展便可。畢竟,當人越是以自己的身份說話的時候,便越不是自己,給他一個面具,他就會告訴你事實,一切只需時間。

此時此刻,一張張“首月1元”銷售推介圖、一幀幀“首月只需1元”的短視頻無疑就是最好的面具,一如當初水滴、輕鬆等平臺春風得意時,至於背後,權且邊走邊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