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山田宗樹曾說:“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但是真正美好的相遇少之又少。”

很多時候,有的人明明和你不熟,卻過分熱情;有的人自以爲和你很熟,便總想插足你的生活。

人生過半,經歷的事情越多,越發覺得: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是各自帶着薄涼。

這樣的關係,看似冷淡,實則長久。

《薔薇園》裏有句話說:“話不像話,不如不說;話不投機,不如沉默。”

人人都有一張嘴,但重要的是,要懂得在什麼樣的關係下,該說什麼樣的話。

演員金靖曾在節目中,講過一段她和大S交往的經歷。

金靖說自己很喜歡大S,很想和她交朋友。

一次偶然的機會,兩人成爲合作伙伴。

她們本就不熟,到了現場,大S也是一直對她很禮貌、很客氣。

爲了促進彼此的關係,金靖給大S發了一段長長的消息,表達自己對大S的喜歡。

可是金靖收到的,僅僅是大S禮貌性的回答:“謝謝你哦,明天也要加油哦。”

金靖說了那麼多,得到的回覆卻只有幾個字,她很是失望。

有人說:“有幾分情分,就做幾分情分的事。不貪心,不冒失,這是相處中讓他人感覺最舒適的狀態。”

正所謂:“交淺言深,君子所戒”。

人與人之間,從點頭之交到無話不說,都是經過時間打磨出來的。

若感情不到位,說話越位,只會適得其反。

前段時間,朋友去相親,對方各方面稱得上優秀,但就是讓人感到不舒服。

她跟我吐槽道:“瞭解一個人是循序漸進的,但他一坐下,不管是否符合時宜,就一股腦地把他的事情,事無鉅細地跟我傾訴,我都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

那些一見面便掏心掏肺的人,不僅沒有讓彼此的關係更靠近,反而讓對方手足無措。

交淺言深,不是建立良好關係的捷徑;熱情,從來不是換取真心的有效方式。

有位網友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在租房的時候,有一個認識了很久的姑娘,問她可不可以合住一段時間。

因爲兩人關係不錯,她就答應了。

開始的時候,兩人相處得還算融洽。

後來,她有一位朋友過生日,想起之前買了兩支口紅,一直沒用,就想送給朋友當做生日禮物。

她在梳妝檯上找了很久,只找着了一支。她沒多想,以爲是自己隨手放到別的地方去了。

週末的時候,她和合租的姑娘坐在沙發上聊天。

她說想買個粉底,隨口問了姑娘,用的是什麼牌子。

姑娘很熱情地拿出自己的粉底,說要讓她試試。

在翻化妝包的時候,姑娘拿出了一支口紅,說道:“你的這個口紅質地挺好的,顏色也特別襯我的粉底。”

她一下子愣住了,姑娘說的那支口紅,恰好就是她那天要找的那支。

“我看你放着也沒用,我就拿來用了。咱倆這交情,你不會生我氣的吧”,姑娘補充道。

從那以後,她們之間的感情,始終隔着一層薄膜。

邦達列夫說:“人類一切痛苦的起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生活中,總能看到不少這樣的人。

有些父母,打着關心孩子的旗號,胡亂翻看孩子的日記,殊不知這會讓孩子難堪;

有些朋友,仗着兩人交情不錯,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人幫忙,讓朋友爲難;

有些戀人,藉着雙方的感情深厚,就肆無忌憚地做出過分的事,最後一拍兩散。

關係熟是事實,但不能因爲熟就不懂分寸,不講原則。

很喜歡畢淑敏的一段話:

要學會和我們的父母親密無間,傾聽而不惟命是從;

和我們所愛的人脣齒相依,緊密而不混淆;

和我們的孩子亦師亦友,慈愛而不包辦;

和我們的朋友,相知而不逾界。

再好的關係,再親密的人,在一次次沒有分寸的逾矩中,感情也會消耗殆盡。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在哪一刻你覺得你和TA再也做不成朋友了?”

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半年前,我裝修新房,叫了朋友一起去逛建材市場。

朋友是個挺熱情的姑娘,一路上都在給我出謀劃策。

新房是三居室,她建議我把房子改裝成北歐簡約風,能提高我的品味。

她還讓我把小房間做成衣帽間,有自己專屬的衣帽間,多好。

逛到家電區域時,她說:“別裝電視了,現在誰還看電視啊,在房間弄個投影儀更好,效果不錯,還有氛圍感。”

我聽着她機關槍似的說個不停,只能見縫插針地表示:“其實,我更喜歡中式的風格,也不打算弄衣帽間,畢竟和父母一起住......”

朋友沒放棄,她說我不懂,讓我千萬別這麼弄,不好看,白白浪費了這麼好的戶型。

我們一共去逛了三次建材市場,第一次是建議,第二次是勸說,第三次朋友直接動手幫我挑傢俱。

我覺得她管得有點多了,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朋友的這種熱情過頭的關心,自以爲是一番好意,卻不知會冒犯到別人。

紀伯倫曾說過:“熱情,一旦加上'過度',就是一個自焚的火焰。”

待人熱情當然是好的,大家都喜歡別人對自己溫柔一點,但熱情過了頭,就變成了多情,給人帶來不好的感受,甚至讓人反感。

人與人之間,適當的關心,給人溫暖;過分的熱情,令人厭煩。

太過熱情,終究是一場災難。

網上有一個提問:“你覺得最自在的人生狀態是什麼?”

底下有個高贊回答:

站在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情,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既不委屈自己,也不虧欠別人,各自爲安,兩不相欠。

主持人蔡康永,大家對他的評價,是“一個又溫暖又冷漠的人”。

他從不參加別人的婚禮,不送節日祝福,在私下遇到不想相處的人,就趕緊找空隙溜走。

蔡康永自動屏蔽了,和自己不相關的事情。

但是,在一些關鍵時刻,他卻是朋友強有力的後盾。

小S曾說過:“在我最危難的時候,都是康永哥幫我解決了問題,我真的非常非常感激他。”

其實,最好的關係,是各自帶着薄涼。

它也不需要天天見面,也不用刻意找對方聊天。

而是,你們即使很久沒見,面對面時,也能侃侃而談、不拘謹、也不冷場。

正如梁實秋的《談友誼》裏寫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爲淡所以才能不膩,才能持久。”

最舒服的關係,不是一直熱鬧,而是可以冷淡的,可以一直不說話,也可以隨時說話。

很喜歡蔡康永的一句話:

我不認爲過於溫暖,是跟別人維持良好關係的最佳方法,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綁住,就更喫力。

我勸你做一個冷淡的人,學會冷漠,你才能成全溫暖。

適當地收回一部分的熱情給自己,薄涼一些,纔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模式。

餘生,願你做一個薄涼的人,懂人心,有深情。

十點讀書618女性文化消費節

最後4天!

6月15日晚8點~6月18日晚12點

十點76小時不斷電直播

大牌美妝、爆款圖書

美妝家居、兒童樂高全場5折

更多好貨秒殺9.9元起

快快來直播間狂歡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