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披露的證監會問詢回覆與剛剛召開的股東大會,爲我們拼湊出了近一年來民生銀行內部變革的大致面貌。

6月14日,民生銀行披露了對證監會關於發行可轉債二次反饋意見的回覆,針對2020年淨利潤下滑和不良資產情況等問題一一做出解釋。就在不久前的6月11日,該行還舉行了2021年股東大會,這也是在董事長高迎欣帶領下的民生銀行新一屆領導班子,首次直面股東們的詰問。

面對現場股東,高迎欣坦言“壓力很大”,這一壓力不僅來自於內部改革帶來的“陣痛”,還來自於外部股份行之間競爭加劇,和正處在轉型變革期的行業大環境。他數次強調,商業銀行需要追求長期穩健、全面平衡的發展,民生銀行近一年來啓動多項內部改革措施,均是朝着這一目標努力。“但這可能不是1年就能見效的,我們希望3-5年裏能夠見效。”他稱。

此次高迎欣帶隊完成的股東大會被多位現場股東評價爲“非常誠懇”。“民生銀行現在的管理層起碼態度擺出來了,以前的股東大會根本不可能像這次一樣耐心地和我們這些小股東交流。”一位出席該行股東大會的個人股東告訴記者。

但民生銀行所做的一系列改變何時能夠拿出切實的成效、得到市場認可,目前還尚未可知。截至6月15日,也是前述股東大會召開後的首個交易日,民生銀行股價仍呈下跌趨勢,當日報收4.61元/股,較上一交易日下跌1.28%;同時,該行市淨率水平在A股上市銀行中處於最末位,爲0.42。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民生銀行總資產站上“七萬億”臺階,每股淨資產爲10.86元。

一、民生銀行變革治“病根”

“民生銀行曾經是股份行裏一顆璀璨的明星,但現在它已經褪去光線,在發展的過程中是什麼問題導致了這一結果?”民生銀行股東大會上,一位個人股東向董事長高迎欣追問形成民生銀行歷史問題的病根。

對此,高迎欣表示,過去民生銀行內部的組織架構較爲分割、各自爲政,造成過於追求短期利益的組織文化。“有時候一家企業並不一定戰略方向有問題,我認爲更重要的是執行能力,而執行可能就取決於整個組織的文化。”他稱,所以民生銀行正在通過組織結構、人事體制、績效考覈等多方面的變革,來促進執行層面經營理念的重塑,推動該行員工真正轉向以客戶爲中心,而非個人短期業績。

1、變革措施之一:做強分行

在高迎欣看來,銀行面對的市場需求已然與過去發生轉變。“現在優質的客戶需要的不再是一個單一產品或者局部修去,而是一種全鏈條、跨區域、跨產品的一體化金融服務,而過去民生銀行的服務體系已經不適應這種需求。”他表示。

行長鄭萬春進一步解釋稱,過去民生銀行執行的是事業部制,即按行業設立事業部,事業部作爲創造利潤的主體,也造成了各地分行較爲弱勢。這種模式除了不適應客戶需求的發展變化,同時也導致各個事業部沉積了很多壞賬。

“近一年來,民生銀行開始逐步做強分行,將事業部全部調整到了各個分行。”他表示。具體包括:該行將集團金融事業部、地產金融事業部總部分別重組爲戰略客戶部、地產金融部,兩個事業部分部及下設機構劃轉至分行,撤銷票據業務部,撤併調整風險管理板塊機構和職能等。

“調整過程中也影響到了短期的利潤表現,但從長期來看,80%以上的分行不良資產已經很少了,當然還有少數分行還有一些不良包袱在做規劃。”鄭萬春稱。

在做強分行的同時,爲引導組織文化良性循環,高迎欣介紹,民生銀行選拔分行行長時,採取了公開競聘的方式,“加快把年輕有爲的、有幹勁的、有闖勁的人才提拔上來。”他表示,另一方面,該行也正在對各級違規違紀的管理人員加大問責,“我們在加大問責問題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銀行內部對違規違紀的人員形成了很大的震懾,來建立一個良性的文化”。

2、變革措施之二:薪酬考覈

“實施專業技術序列改革是民生銀行過去一年最重要的一個改革。”高迎欣表示。這項改革是該行重塑薪酬制度的基石。具體而言,該行在過去一年根據前中後臺不同的崗位,制定出各個崗位員工的固定薪資與浮動薪資的比例,來體現不同的崗位價值,確保專業人才在專業領域獨立承擔責任。

據高迎欣介紹,該行通過崗位梳理,總行減少了近10個一級部門,處、室部門減少了約20%,使得全行響應速度更加敏捷。

民生銀行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補充道,崗位定價的制度改革在該行的戰略客戶服務領域和信息科技部率先落地,很快將覆蓋到審計條線,“這一改革在市場是比較領先的,我們應該會在一兩年之內完成一整套包括長期激勵制度在內的制度改革”。

在分行層面,高迎欣表示,經過改革,該行對分行行長的考覈已經不僅僅是業績,“更重要的是一個分行行長怎樣帶領團隊、培養員工、留住員工,怎樣能夠提供創新的、更好的產品出來”。

鄭萬春進一步表示,新一屆領導層上任後,在過去只考覈收入、費用和利潤三個指標增長情況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長期因素的考覈,“一是客戶基礎,獲客量、成長性如何,二是核心存款,它不是一種高成本的存款,而是一般性存款,我們認爲這種核心存款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基礎。”

二、拐點何時到來?

今年3月30日晚間,民生銀行披露2020年年度報告顯示,去年該行歸母淨利潤同比減少36.25%,這一跌幅在淨利潤普遍轉增的上市銀行中格外顯眼,也使得該行本就低迷的股價再受重創。次日,民生銀行A股每股股價下跌4.17%,隨後一路震盪下行,在4.60元/股上下徘徊。

面對這一情況,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爲,這是高迎欣“新官上任”後,充分暴露歷史包袱,給財務報表做了一次“大洗澡”。但對於持有該行股票的股東來說,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這次的財務“大洗澡”何時能夠結束,民生銀行的各項指標何時能夠迎來拐點?

這一問題也在股東大會上被兩次提出,但民生銀行管理層難以給出明確答覆。高迎欣表示,希望能得到更多時間,以驗證內部變革的成效。“商業銀行是一個特殊行業,需要全方位地久久爲功。”他給出的時間不是1年,而是3到5年。

1、不良情況在好轉

券商中國記者從市場分析人士處瞭解到,通常影響銀行經營預期的兩方面因素,一是資產質量情況,二是盈利能力。

民生銀行6月14日披露的關於發行可轉債申請二次反饋意見回覆(以下簡稱“回覆公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爲1.82%,較2019年末增加0.26個百分點;2020年度,該行計提信用減值損失 929.88億元,同比增幅48.05%,其中,計提貸款減值損失769.90億元,同比增幅26.52%,計提金融投資減值損失108.84億元,較2019年增加102.50億元。據瞭解,後者主要是爲非標回表計提的不良撥備。

股東大會上,民生銀行相關負責人披露,該行不良資產情況正在好轉,從不良生成率來看,2021年一季度,該行年化不良生成率爲1.68%,2020年一季度該指標爲2.52%,2020年全年該指標爲3.45%。同時,該行表示,今年非標回表規模將小於去年。

在具體不良資產的行業分佈方面,前述回覆公告顯示,該行零售不良貸款增長主要集中在信用卡業務,但隨着經濟復甦,這一業務的不良情況已經趨於穩定;此外,該行最主要的對公不良增長行業是採礦業,2020年末該行業不良率高達8.33%,較2019年末增長4.96個百分點。

股東大會上,鄭萬春也對此做出解釋,採礦業不良高增主要是過去事業部模式下的遺留問題,即“貸後管理跟不上”,此外,一些能源大省進行礦山礦業的整頓也加劇了不良生成。但該行改革事業部,加之今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未來和現在的不良清收化解均是利好。

2、盈利拐點難預料

爲消化不良資產大幅計提撥備是拖累民生銀行去年淨利潤指標的重要因素,目前該行管理層已表露出多個資產質量好轉的信號,但對於淨利潤指標的拐點目前尚難明確。

鄭萬春表示,在民生銀行內部改革和監管合規要求雙重背景下,該行原有的一些利潤業務被放棄或者弱化,對短期盈利能力造成影響。

民生銀行在前述回覆公告中也披露,2020年,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強影子銀行和金融“去槓桿”的檢查和處罰力度,該行大幅壓降非標準化資產投資規模,其中非保本理財、票據資管、同業投資企業信用類資產等非標投資規模分別壓降1595.36億元、718.29億元、344.68億元。

但該行新的盈利模式還在建設中。高迎欣在股東大會上也再次闡述了民生銀行重新確立的戰略發展方向,一方面是把握金融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機遇,夯實零售業務的客戶基礎,另一方面是差異化定位,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好包括中小微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

以金融數字化轉型爲例,鄭萬春舉例道,該行加大科技投入,進行了分佈式核心系統的改造,改造完成後,賬戶成本能夠得到大幅降低。

這些新模式還在發展中,因而明確的拐點很難預測,鄭萬春表示,不排除利潤還會下降的可能,但整體正在朝積極的方向發展。

三、市值管理與分紅比例

另一個備受民生銀行股東關注的問題是該行的市值管理舉措與分紅比例。股東大會上,鄭萬春透露,管理層除了在A股、H股分別增持該行股票外,還將績效工資與市值掛鉤比例從2018年、2019年的10%提高到了2020年的20%。

據當日股東大會會議文件,該行董事長高迎欣於2020年7月上任,該年度領取的董事薪酬爲稅前49.25萬元;該行行長2020年度領取的董事薪酬爲88.50萬元。另據該行年報披露,他們領取的經營管理薪酬分別爲225.46萬元、418.89萬元。

此外,鄭萬春表示,暫時不會提高分紅比例。“近幾年民生銀行在轉型過程中,對資本金的需求實際比較大。”他提及,如果成功發行可轉債,全部轉股就能補充核心資本,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分紅比例過高,可能會對業務發展形成一定製約”。

前述回覆公告披露,截至2020年末,民生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爲8.51%,一級資本充足率爲9.81%,資本充足率爲13.04%,三項指標均低於A股上市股份行平均水平。

民生銀行方面預計,如果此次發行可轉債申請獲批並全部轉股,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均將提升0.92個百分點,達到9.43%、10.73%和13.96%,對該行加強風險抵禦能力及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均具有重大意義。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