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外媒體攝影家感知幸福吉林採風團踏訪抗聯老營盤遺址羣

【四方山抗聯老營盤】

娛道文化傳媒訊 四方山抗聯老營盤位於森林公園內,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河裏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是東北抗聯史實最新發現,是最新發現的重要抗聯遺址,是距離吉林楊靖宇幹部學院最近的教學點之一,也是最具備冬季教學條件的教學點。

這裏是一塊遍及英雄足跡的紅色土地。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是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河裏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南大門。

【將軍石】

1938年春,窯地溝村民四人曾被叫到此地問話,記得一人坐在樹下,石上鋪塊軍毯查看地圖。史載4月22日,抗聯二軍政委魏拯民曾駐此地指揮二軍新編獨立旅突破渾江防線,南下輯安與楊靖宇一軍會師,故名將軍石。

1938年4月1日,21時(夜),魏拯民率部200人,襲擊了通化縣北15公里水洞村日僞憲兵隊,繳獲大批糧食、衣物等。魏拯民所部動員了69名農民幫助運輸物資,其中有穀類653石,鹽210斤,水襪子(水靴)180雙,國幣170餘元,撤回山林密營。爲了調動敵人的注意力,魏拯民開始作戰略佯動。4月11日,魏拯民率200人,在通化縣二區四方山一帶活動,早上5點半經過七區夾皮溝,向金川縣大荒溝方向轉移。4月12日,魏拯民率200人,在通化縣七區大荒溝向金川大荒溝移動。4月13日,二軍探路哨兵,在通化南部高麗溝門,將在此打柴的龍頭村民胡慶雲、程思田兩人找去帶路,一直送到輯安八區高力河子嶺頂纔將二人放回。臨別,交給二人四張宣傳單上面落款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司令部”4月21日,通化二區新安堡分所派村民徐福義、於喜福、孫月龍等三人出探,行至水洞溝溝裏高力溝門時,被魏拯民所部抓獲,魏部謊稱第二軍王軍長以下200人,身着黃色軍衣,持“三八式”步槍,內有機關槍13挺,擲彈筒一架。魏部令這三人做嚮導,直到下午4時,纔將三人放回。4月22日午前10時,二軍王軍長200名,在通化縣水洞溝裏高麗溝門活動。午後2時,該部向水洞溝窯地溝轉移。敵人探知這支部隊內有朝鮮人30餘名,朝鮮婦女三名、小孩三名。

4月23日午前3時,該部在通化縣二區西葫蘆山上,午前10時,轉到大樣子溝。午後3時,又到七區大龍爪溝……這些警情信息,弄得日僞當局也不知道這支隊伍到底要幹什麼?一會東一會西,一會南一會北,估計可能迷失方向瞎轉悠吧?

正在敵僞迷惑不解之際,魏拯民突然於當日深夜12時,由七區馳往二區,經三道江鐵路橋越過渾江,到葛家屯籌集到大批給養。籌集完畢後,魏拯民率部於4月24日午夜3時,到達通化縣二區渾江南岸大幹溝子581高地,又轉移到大爛泥塘425高地,白天午後2時,到達青溝子正岔901高地;午後6時,到達冰溝子。午後8時30分(黃昏),到達太平溝裏。午後10時(夜裏),到達通化南部一區上龍頭哈塘溝。午後12時(深夜),到達哈塘溝裏三道溝。

4月25日,午前2時,魏拯民部到達輯安高麗河子。4月26日,正當通化省警務廳長岸古隆一郎調動周圍軍警大力圍堵之際,魏拯民指揮所部與僞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指揮的僞軍警察大隊交戰四小時,然後利用夜色掩護,跳出包圍,轉向輯安楊木橋子撤走了……此後魏拯民兵分兩路,向桓仁佯動。一路奔搖錢樹嶺,一路奔刀尖嶺,敵人以爲他們要去桓仁,急忙調集桓仁、興京軍警堵截,卻不想,兩支隊伍迅速調頭東進,於5月11日和楊靖宇一軍在輯安老嶺五道溝勝利會師……從而衝破了敵人的層層封鎖,實現了抗聯一路軍打通南北的戰略整合。

中外媒體代表等走訪了通化縣大安鎮抗聯老營盤紅色教育基地,瞭解了當地的歷史文化。

【抗聯識字班】

抗聯識字班是抗聯部隊提高戰士文化水平的教學形式。抗戰歲月,爲了提高戰士的文化素質,抗聯部隊不得不利用戰鬥間隙,組織青年戰士學習文化,掌握對敵鬥爭的宣傳武器。

抗聯識字班,夏天把文字刻在樹幹上,由教官講解字的讀音和含義,然後讓戰士們輪流上前,用手指沿字跡描寫幾遍,這樣就能記住了;冬天把字寫在雪地上,用樹枝作筆,反覆寫練習識字。戰士掌握了文化知識,既可以宣傳鼓動羣衆,又可以提高對敵作戰的本領。

除了抗聯識字班還有隨營學校,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隨營學校招生簡章是,第一(資格)凡在反日部隊六個月以上的歷史或參加過反日鬥爭者身體強健,粗通文字(不識字記性較好者亦可),品行端正,無嗜好,亦沒參加過日滿高的走狗團體者,經各本部隊官長之介紹,過半數各本部士兵之同意爲正當資格。若有其他特別情形,經本校教務處提議,軍政治部之批准亦可。第二(年齡)十八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第三(性別)男女兼收。第四(修業期限)由三個月到六個月爲止。第五(費用)一切費用軍部設法籌備。第六(考試科目)隨時規定。第七(報名時限地點)一九三五年六月一號起六月十號止,經各本部隊直送軍部。第八(開學日期)臨時通知。

【方家寨遺址】

早在1935年5月之前,東北人民革命軍各部就在這一帶活動一年以上,白天他們在森林裏練兵,晚上到村屯裏發動羣衆,建立反日組織和人民政權,留下了深厚的紅色歷史和抗聯佳話。目前我們已經用小圍欄和鐵絲網將遺址保護起來,在我的右手邊的這個遺址,如今還留有一些當年的石頭。三個遺址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中間一座火燒痕跡明顯,炭黑堆積滿地。在遺址內發現一枚康德四年鑄造的一角銅質僞幣和若干子彈殼、生產生活用品碎片。據當地老人回憶說,此處密營被毀於1938年秋天莊稼上場之後。當時搜山的有一百多敵人,其中一半是僞軍,一半是僞警察。

除了這三處遺址,目前我們還發現規模不等遺址134處,收集各類文物200餘件。

【遺址恢復點】

恢復的木刻楞和地窨子。裏面展陳實物200餘件,集中反映和體現了東北抗日聯軍對日鬥爭的整體戰略思路、戰略佈局。

四方山抗聯老營盤是集密營、軍事基地、後方基地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遺址羣。這些遺址遺蹟是研究東北抗聯的實體展館,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自東北抗聯第一路軍在金川河裏建立根據地後,這裏就成爲根據地的一部分。抗聯經常在這裏駐紮休整,排兵佈陣,俗稱“老營盤”。這處老營盤佔地廣闊,標誌明顯,目前已經探明的遺址座標130餘處,有文字記載的抗聯活動時限爲1935年3月至1938年12月,實際活動時限爲1934年春至1940年春。其中楊靖宇“夜襲熱水河子僞團部”、“四道江大彎子伏擊邵本良運輸車隊”等戰鬥,都是在這裏部署出擊,迴歸總結的。魏拯民突破渾江天塹,也是在這裏謀劃實施,取得成功的。因而,這裏是抗聯南下的“支撐點”,北歸的“登陸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