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苏州专稿 文/朱晓倩】

“昆曲复兴运动,要给这群演员应有的肯定。他们只顾着演戏,不晓得自己做了这么大的文化工程……”

随着著名作家白先勇在荧幕上娓娓道来自己和昆曲及演员们结下的不解之缘,6月12日,纪录片《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观影会在苏州昆剧院拉开序幕。青春版《牡丹亭》主创团队与昆曲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共同观影。该片作为刚刚开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作品,在上海黄浦剧场同步上映。

(观影后,青春版《牡丹亭》主创团队、昆曲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

影片档案

纪录片《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由邓勇星执导、编剧,以对华人文学大师白先勇及多位昆曲表演艺术家和学者的访谈为主线,穿插“青春版”和“校园版”《牡丹亭》在各地的演出与交流,让观众了解白先勇自2004年起如何以一己之力培养新人、推出“青春版”《牡丹亭》,为复兴昆曲艺术做出巨大贡献。

戏中人看戏!

白先勇“扛大旗”众人追随

“戏中人看戏”,青春版《牡丹亭》的导演、演员等主创团队透过荧幕,看到了18年前的自己,回望了在白先勇这面大旗的带领下,主创团队追随脚步,为完美呈现这出大戏、复兴昆曲倾尽心血和汗水。

600年前,昆曲应运而生,自明代中叶开始,独领剧团三百年,一时花开繁盛,被称为“百戏之祖”。但18世纪后期,因为时代变迁,社会动荡,昆曲逐步落寞,随即沉寂百年。

正如影片中戏剧学系讲座教授王安祈所说:“随着最后一个昆曲的职业戏班解散了,昆曲在1923年算是死亡了。”

2004年,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苏州昆剧院携手白先勇先生,由苏州昆曲 “传”与“继”字辈的名家们亲身传承、培训出一批“小兰花班”的年轻演员,推出了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29日首演后,一演成名,大受好评,随后受邀在国内各地及国际演出,掀起前所未有的观赏热潮,也兴起了一场热烈的昆曲复兴运动。

随后,白先勇又积极走进校园推广,随着北大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办制作的校园版《牡丹亭》在2018年首演,昆曲由内而外真正实现青春“还魂”,重放亮丽光采。

让纪录片本身变成昆曲!

一出带有“昆味”与诗意的影像纪录

看苏州记者了解到,该片导演邓勇星在苏州昆剧院与白先勇进行了一场长达四五个小时的访谈拍摄,深度了解白先勇18年来对昆曲复兴的步步用心,随后将访谈剪辑成纪录片主干,回溯昆曲复兴历程。片中还十分用心地将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多句台词作为字幕,与影片情节环环相扣,交相呼应。

在导演暨编剧邓勇星看来,这不是一部以时间轴线来纪实的纪录片,而更多是一部带有“昆味”与诗意的影像纪录。邓勇星曾说:“我一开始就希望让这片本身变成一部昆曲。以四百年历史为时间跨度,汤显祖的文本、白先勇老师、昆曲的做工、传承的使命等等为素材,安排他们何时上场、何时隐身。”

昔日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扮演柳梦梅的小生俞玖林,已经从青涩少年变成了成熟演员,成为国家一级演员,收获戏剧梅花奖,如今担任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在纪录片中,白先勇讲述了挖掘俞玖林的故事,当时白先勇觉得他的形象、嗓音都适合柳梦梅,他由此一步跨入青春版《牡丹亭》,这也成为俞玖林人生的转折点。

拓展昆曲题材电影新模式

上影节该片售票告罄!

俞玖林告诉看苏州记者,苏州昆剧院参与拍摄的这部纪录片,是拓展昆曲题材电影的新模式,也是探寻昆曲发展新契机的重要里程碑。电影将昆曲传承百年的口传心授、将苏州昆曲数代人的坚持与追求、将校园学子参与学习演出的开花结果,以最优美简洁的电影语言娓娓道来。

在俞玖林看来,影片是开放式结局,这就像青春版《牡丹亭》,始终只是一个逗号,并非一个句号。“看完影片百感交集,也产生了很强的信念,作为昆曲从业人员,会有更大的信心和自豪感,对未来的昆曲事业会更坚定。也希望所有人都一起用心用情,来守护好昆曲这一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瑰宝。”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在上海电影节期间安排了5个场次放映,截止目前其中4场售票均告磬。相信在如此火爆的观影之后,会有越来越多人关注昆曲、热爱昆曲、传承昆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