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蘇州專稿 文/朱曉倩】

“崑曲復興運動,要給這羣演員應有的肯定。他們只顧着演戲,不曉得自己做了這麼大的文化工程……”

隨着著名作家白先勇在熒幕上娓娓道來自己和崑曲及演員們結下的不解之緣,6月12日,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觀影會在蘇州崑劇院拉開序幕。青春版《牡丹亭》主創團隊與崑曲專家學者集聚一堂,共同觀影。該片作爲剛剛開幕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作品,在上海黃浦劇場同步上映。

(觀影后,青春版《牡丹亭》主創團隊、崑曲專家學者舉行座談會)

影片檔案

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由鄧勇星執導、編劇,以對華人文學大師白先勇及多位崑曲表演藝術家和學者的訪談爲主線,穿插“青春版”和“校園版”《牡丹亭》在各地的演出與交流,讓觀衆瞭解白先勇自2004年起如何以一己之力培養新人、推出“青春版”《牡丹亭》,爲復興崑曲藝術做出巨大貢獻。

戲中人看戲!

白先勇“扛大旗”衆人追隨

“戲中人看戲”,青春版《牡丹亭》的導演、演員等主創團隊透過熒幕,看到了18年前的自己,回望了在白先勇這面大旗的帶領下,主創團隊追隨腳步,爲完美呈現這出大戲、復興崑曲傾盡心血和汗水。

600年前,崑曲應運而生,自明代中葉開始,獨領劇團三百年,一時花開繁盛,被稱爲“百戲之祖”。但18世紀後期,因爲時代變遷,社會動盪,崑曲逐步落寞,隨即沉寂百年。

正如影片中戲劇學系講座教授王安祈所說:“隨着最後一個崑曲的職業戲班解散了,崑曲在1923年算是死亡了。”

2004年,在蘇州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蘇州崑劇院攜手白先勇先生,由蘇州崑曲 “傳”與“繼”字輩的名家們親身傳承、培訓出一批“小蘭花班”的年輕演員,推出了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29日首演後,一演成名,大受好評,隨後受邀在國內各地及國際演出,掀起前所未有的觀賞熱潮,也興起了一場熱烈的崑曲復興運動。

隨後,白先勇又積極走進校園推廣,隨着北大崑曲傳承與研究中心主辦製作的校園版《牡丹亭》在2018年首演,崑曲由內而外真正實現青春“還魂”,重放亮麗光采。

讓紀錄片本身變成崑曲!

一出帶有“昆味”與詩意的影像紀錄

看蘇州記者瞭解到,該片導演鄧勇星在蘇州崑劇院與白先勇進行了一場長達四五個小時的訪談拍攝,深度瞭解白先勇18年來對崑曲復興的步步用心,隨後將訪談剪輯成紀錄片主幹,回溯崑曲復興歷程。片中還十分用心地將湯顯祖《牡丹亭》中的多句臺詞作爲字幕,與影片情節環環相扣,交相呼應。

在導演暨編劇鄧勇星看來,這不是一部以時間軸線來紀實的紀錄片,而更多是一部帶有“昆味”與詩意的影像紀錄。鄧勇星曾說:“我一開始就希望讓這片本身變成一部崑曲。以四百年曆史爲時間跨度,湯顯祖的文本、白先勇老師、崑曲的做工、傳承的使命等等爲素材,安排他們何時上場、何時隱身。”

昔日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扮演柳夢梅的小生俞玖林,已經從青澀少年變成了成熟演員,成爲國家一級演員,收穫戲劇梅花獎,如今擔任江蘇省蘇州崑劇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

在紀錄片中,白先勇講述了挖掘俞玖林的故事,當時白先勇覺得他的形象、嗓音都適合柳夢梅,他由此一步跨入青春版《牡丹亭》,這也成爲俞玖林人生的轉折點。

拓展崑曲題材電影新模式

上影節該片售票告罄!

俞玖林告訴看蘇州記者,蘇州崑劇院參與拍攝的這部紀錄片,是拓展崑曲題材電影的新模式,也是探尋崑曲發展新契機的重要里程碑。電影將崑曲傳承百年的口傳心授、將蘇州崑曲數代人的堅持與追求、將校園學子參與學習演出的開花結果,以最優美簡潔的電影語言娓娓道來。

在俞玖林看來,影片是開放式結局,這就像青春版《牡丹亭》,始終只是一個逗號,並非一個句號。“看完影片百感交集,也產生了很強的信念,作爲崑曲從業人員,會有更大的信心和自豪感,對未來的崑曲事業會更堅定。也希望所有人都一起用心用情,來守護好崑曲這一中華民族偉大文化瑰寶。”

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在上海電影節期間安排了5個場次放映,截止目前其中4場售票均告磬。相信在如此火爆的觀影之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崑曲、熱愛崑曲、傳承崑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