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攜手相助、讓愛團聚”2021年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宣傳活動在北京舉行。中國網記者 吳佳潼 攝

中國網6月18日訊(記者 吳佳潼)2021年6月19日是第九個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6月18日,“攜手相助、讓愛團聚”2021年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宣傳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由當代社會服務研究院主辦,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字節跳動、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徐建中在致辭中表示,流浪乞討人員是全社會最弱勢的羣體。2013年,民政部開創性地將每年的6月19日設立爲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救助管理機構幫助2萬餘名滯留人員找到了家人,爲歷史同期最多。目前,長期滯留人員已下降到2萬人,爲近年來最低點。

徐建中指出,伴隨着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全國絕大多數人過上了美好生活,但始終有一部分人仍處在被救助狀態,全國1556個救助管理機構,每年仍然要救助數以百萬的流浪乞討、務工不着和走失人員,救助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

徐建中提出,要推動救助尋親工作向智能化、人性化、規範化發展,將流浪乞討人員納入以戶籍爲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抓好返鄉受助人員信息臺賬和易流浪走失人員信息庫建設,幫助流浪乞討人員脫貧解困,減少反覆流浪乞討現象。

救助尋親優秀案例代表合影。左一爲河北省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護士張士巧。中國網記者 吳佳潼 攝

活動現場,河北省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護士張士巧爲我們分享了她作爲尋人志願者的故事。

2016年,北京市民政局和河北省民政廳開展合作,由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承擔北京部分長期滯留的精神障礙、智力障礙流浪受助人員的異地託養工作。張士巧是這所醫院的一名精神科護士,除了做好受助人員生活照料、救治康復外,她還致力於幫助他們尋親找家。幾年來,張士巧和她的同事共幫助600餘名長期滯留人員尋親回家,身邊朋友稱她爲“尋人網紅”。

“只要與尋親相關的信息,我們都會抽絲剝繭,一一進行鑑別、覈對,生怕漏掉一點基本線索,錯過一次相逢的機會。”張士巧表示,長期滯留人員尋親極爲不易,他們大多流浪多年、智力殘疾、記憶減退、鄉音已改,信息問詢階段最爲困難,需要志願者堅持不懈的努力。通過多年實踐,張士巧和她的同事創建了問詢模板來記錄平時零散的問詢信息。

在持續深度問詢基礎上,張士巧和她的同事將受助人員清晰的面部照片和特徵信息進行整理,併發布在全國救助尋親網,溝通公安部門進行人像識別,採集DNA入戶。還在網上搜索尋親家屬發佈的尋人啓事,一一下載照片和特徵信息在全國救助尋親網進行比對。

“我和我的醫護人員有時會覺得很疲憊、很辛苦,但每一例尋親成功都是一份十足的收穫。我們收穫到滿心的快樂,這是我們最歡呼激動的時刻。每一次尋親,都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人間大愛,是善的傳遞,希望全社會都參與進來。”張士巧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