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融科技加速經濟低碳轉型,但面臨政策、市場、技術等多方挑戰

金融科技支持綠色金融的領域缺乏具體政策指引,缺少監管沙盒支持,金融科技企業中還缺乏專業人士。

“過去,中國綠色金融的主要業務集中在支持綠色基礎設施項目,這些綠色項目比較容易識別。但是,未來的綠色金融業務,必須支持綠色小微、綠色農業、綠色消費、綠色建築,要在計量幾乎所有經濟活動的碳排放碳足跡基礎上開展。對這些主體、項目和產品進行綠色識別的難度很大。這就需要大數據、物聯網、AI、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來爲綠色金融賦能。”6月18日,在保爾森基金會與北京綠金院舉辦的《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案例與展望(2021)》報告(下稱《報告》)發佈會上,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金院院長馬駿說。

中國碳達峯和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爲綠色金融創造了巨大的需求,下一階段綠色金融的發展也將越來越依賴金融科技手段。但與此同時,金融科技助推綠色金融發展在政策、市場和技術方面仍面臨很多挑戰。

金融科技助推綠色金融仍面臨很多挑戰

要實現碳中和,未來三十年中國需要數百萬億的綠色投資,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結合是可以有效解決綠色投融資所面臨的痛點和瓶頸,金融機構對金融科技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綠色金融的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它需要我們完善綠色金融的標準,完善披露的體制,完善激勵機制,完善產品,以及各種各樣的方法和工具。這些工具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金融科技的工具。”馬駿說。

北京綠金院ESG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劉嘉龍認爲:“在30·60目標實現過程中,規避信貸資產的轉型風險、實現綠色轉型成爲金融機構的迫切需求。藉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可以有效增強銀行的綠色識別及環境風險管理能力,實現業務管理降本增效,並通過綠色金融數據和ESG信息不斷豐富產品體系。建議金融機構結合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綠色轉型模式。”

保爾森基金會高級顧問兼綠色金融中心執行主任孫蕊認爲:“中國正在開創性地將金融科技用於推動可持續發展。通過在傳統和新興產業中利用金融科技,中國可更快速地實現國家氣候目標。”

不過,金融科技助推綠色金融發展在政策、市場和技術方面仍然面臨很多挑戰。“金融科技支持綠色金融的領域缺乏具體政策指引,缺少監管沙盒支持,金融科技企業中還缺乏專業人士,在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方面提供的產品還相對比較少。”馬駿稱。

針對綠色金融科技所面臨的問題和瓶頸,《報告》從監管機構、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等不同視角,提出了建議。

比如在監管方面,《報告》提出,一是建立支持綠色金融科技的監管沙盒,因爲明確了風險控制範圍,纔會鼓勵相關市場機構對綠色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進行創新;二是建立高效綠色金融統計監管系統;三是建立完善、有效的非財務數據信息共享平臺。

碳市場啓動在即,發展還有這些可能

隨着雙碳目標的提出,備受關注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碳市場”)擬於今年6月底正式上線交易,啓動在即。

孫蕊認爲,未來全國碳市場會迎來新的發展。首先,會納入更多的行業,因爲目前只有電力行業,未來就會有其他的,比如說鋼鐵、水泥、電解鋁、造紙等行業會分批納入;其次,未來的發展會逐步向機構投資者和個人開放,目前的全國碳市場在6月底開展的時候只是針對控排企業;同時,在適當的時候會逐步推出碳衍生產品的交易;另外,構建碳市場對外開放也是必須的,推動跨境交易能夠讓更多的外國投資者參與到國內的碳市場。

在激勵機制方面,孫蕊認爲,一個穩定、有效、形成規模效應的碳市場,它所形成的碳價,一定會對市場形成激勵效應,從而推動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並引導資金投向低碳行業。碳價對於高碳行業就形成約束,體現在成本的約束、投融資需求的約束、效益的約束和對環境與社會責任約束。這種約束將倒逼高碳行業企業實施節能降碳、自主減排,以保持其在市場的競爭力。對於低碳行業來說,帶來經濟激勵的同時,也會因爲資本的青睞而賦能其未來更高質量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