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6年前,上證綜合指數在2015年6月12日盤中摸高至5178點,創出了始於2014年11月的這波上漲行情的最高點。但從次日起,大盤開始下跌,在7個多月內跌幅接近50%。如今時間來到了2021年的6月份,上證綜合指數還運行在3540點至3630點的區間內,與6年前的最高點相差甚遠。而更令投資者深思的是,在2704個具有可比性的股票中,在這期間上漲的只有388個,而跌幅超過50%的股票卻有1630個,其中有42個跌幅大於90%。應該說,這6年中國經濟保持了平穩上升的格局,而且在經歷了2015年的這場股市異常波動後,證券市場基本上保持平穩運行,並在金融改革與創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那麼,爲什麼大盤乃至個股的表現會是這樣呢?

這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當年的股市還是投機性相對較強,一些投資者買賣股票,並不是着眼於上市公司業績和成長性,而是有沒有可供炒作的題材,甚至有沒有人“做莊”。這種建立在極度投機思維基礎上的操作,使不少股票價格遭受扭曲,併爲後市的下跌埋下了伏筆。回頭來看,也正是有了股市在2015年的這輪異常波動,投資者纔會痛定思痛,發現隨着市場規模的擴大、規範化程度的提高,那種盲目跟風炒作的模式,已經完全不適應市場了。而利用資金優勢,依靠各類題材的“做莊”式炒作,更是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在這種情況下,在投資方面的理性投資選擇就是買績優股,並且中長期持有。

人們注意到,2017年展開的大盤績優股行情,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率先參與的公募基金,也因此獲得了不菲的收益。在這之後,市場上的主流資金進一步圍繞業績與成長性進行投資,同時順應了經濟結構調整的大環境,適時地挖掘出新的市場熱點,在市場上形成了能夠吸引大量資金的“核心價值”類股票。而各類資金的持續集聚,也就帶來了結構性行情,而所謂的“抱團”股,就是這種結構性行情發展到極致的結果。現在,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已經超過了4400個,比6年前增加了六成以上,顯然市場上的資金對於近6年來上市股票的關注程度,要高於6年前上市的股票,這應該也與6年前上市的企業業務結構老化,以及業績保持較高增速的企業佔比較低有關。這種“喜新厭舊”的興趣偏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結構性行情。

當然,從本質上說,對於這種結構性行情而言,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投資者開始真正重視價值投資了。如果說2015年的股市異常波動給市場留下了什麼,那就是促使人們認真反思以往的投資邏輯,真正走上價值投資的道路。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這幾年的股市一直走出結構性行情。由於發展的不平衡,不可能所有上市公司的業績都十分優良,因此即便大盤出現上漲行情,真正能夠走好的,也只能是一部分績優+成長類的股票。也正因如此,一些績優股的價格得以突破6年前創出的高位,而那些業績平庸的股票,就很難再回到當年被炒高的位置了。看清了這一點,對於堅持價值投資理念,把握好結構性行情的實質,無疑是有益的。

(作者系市場資深研究分析人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