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6年前,登上诺贝尔领奖台的屠呦呦先生这样感言。6月18日,在北京建工集团的匠心建造下,一份属于屠呦呦和青蒿素研究团队的“礼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科技园一期青蒿素研究中心项目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如期结构封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科技园一期工程青蒿素研究中心位于北京大兴区新城生物医药与产业基地内,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由中部地上13层的主楼和位于东西两侧、地上7层的大空间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及动物实验室3栋单体科研楼用房构成。3栋建筑物东西低,中间高,建筑的整体形态外直内曲,寓意“医者方圆,外方内圆,外刚内柔”的中医行医之道。东西建筑环绕中部主体形成托举之势,寓意青蒿素汲取中国中医精髓,冉冉升起。

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璐琦院士表示,青蒿素研究中心工程计划于2022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后将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促进人类健康为着力点,聚焦制约中医药发展瓶颈问题,重点在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质量保障与提升、中药新药研发与产业化、中医药循证等,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科学研究,为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科技进步与人类健康保障做出贡献。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疫病防控中心揭牌仪式。黄璐琦院士表示,中医药疫病防控中心将建设中医药行业的第一个P3实验室。同时,中国中医科学院将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针对当前国家在重大和严重传染性疾病所面临的问题和短板,在中医药疫病防控中心开展联合研究,中西医协同攻关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为完善国家重大疫情防控体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强化科技支撑提供有力支持。

据北京建工青蒿素研究中心项目经理胡伟介绍,青蒿素研究中心工程的设计、建设采用了很多中医、青蒿素的元素。例如,项目主楼高层呈外向悬挑结构,造型下小上大,引喻青蒿素的来源——黄花蒿的生长与绽放。建筑的外立面和幕墙将打造覆盖面广的垂直线条造型,取意中医行医之法——针灸的形态。主楼中央则取用青蒿素分子结构的形状,建造有八边形的中空庭院,使整个建筑的空间布局和采光更加通透。

主楼位于九层的空中花园结构高度达8米,四面均是悬挑结构,悬挑长度达5.65米,这是施工期间难度最大的地方。为了解决在高空46.7米作业的难题,项目团队在传统的“满堂红”脚手架施工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改动,在脚手架体系的立杆底部设置了一套可调底座系统,通过脚手架底座的可调节,使架体体积6万立方米的盘扣式落地满堂脚手架能够根据底部基础情况调节标高。胡伟表示,这一部分的基础底部不同标高多达5种,均通过可调节底座实现。

犹如黄花蒿近球形的头状花序,怎么支撑起空中花园之上高达17.6米的4层办公用房和一般实验室?花托般的24个斜柱起到了关键作用。斜柱与楼体夹角呈67度向外延伸,且每个“花托”部位重达近20吨。通过多方论证和技术攻关,项目团队对斜柱与垂直柱交接处、垂直柱、斜柱、梁板分四次进行浇筑,使位移误差控制在了毫米级别,高质量完成了300余立方米混凝土浇筑任务,为这株“全国最大的黄花蒿”赋予强劲的“筋骨”。

来源:中工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