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紅週刊 

全年市場運行至中場,上半年,指數猶如老黃牛,一會兒抬頭看天,一會兒低頭看地,猶豫不決、磨磨蹭蹭。指數雖然波動不大,但個股有極少數漲幅較大,也有不少個股“爆雷跳水”,機會很難把握,操作難度較大。在外部環境沒有大的變化、國內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的情況下,市場難以走出讓大多數投資者能夠分享發展成果、能夠放心投資且盈利的行情,根本原因是市場自身的制度、規則仍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在當前的情況下,筆者認爲,投資者需要高度關注以下四個方面因素變化對市場的影響,適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

一是大小非減持對市場的影響。股改時積累的低成本的巨量大小非的不斷解禁流通和一次次重啓1PO源源不斷地製造的新的低成本大小非的不斷解禁上市,這種不公平的規則不斷給市場埋下風險隱患。雖然監管部門出臺了不少政策規範大小非減持,但市場淡忘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一元甚至不到一元成本的大小非減持,任何時候對市場都存在較大壓力,股價炒得越高,大小非減持對市場承接的資金要求就越多、對市場的傷害就越大。

二是IPO加速擴容對市場的影響。目前有個時髦的詞叫“IPO常態化”,每週發行4只是常態化,每週發行10只甚至10只以上也是常態化,定性不定量,讓人費思量!實事求是地講,在科創板、創業板實行註冊制改革以後,在新股發行價格、融資規模的監督把關上,較之核準制時期有明顯進步。但仍存在幾個不足,主要是還沒有真正堅持用公平的市場原則來規範發行定價。除少數新股發行定價趨於基本合理外,多數新股發行弄虛作假、坑蒙拐騙、高價發行問題依然存在,新股發行定價仍然沿用參照所謂二級市場同行業企業平均市盈率,而沒有采用根據企業的每股淨資產、實際盈利、回報能力結合起來規範發行定價,把解決創新型企業合理融資需求、遏制權力尋租腐敗、市場公平正義、市場健康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這樣下去,不斷增加的新的投資標的必然分流部分場內資金,很可能倒逼市場新股發行價不斷走低,倒逼市場大部分已上市股票價格不斷走低,倒逼諸如“茅”一類過度透支成長性的股票扛不住而估值不斷迴歸。

(本文已刊發於6月19日《紅週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週刊》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