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6月21日11時32分迎來“夏至”節氣。此時節,蛙聲陣陣,蟬鳴聲聲,稻花如白練,荷花別樣紅。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一般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爲“夏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7世紀,古人用土圭測日影,發現“夏至”這一天,白天之長,日影之短,都達到了一年中的極限,所以叫作“夏至”。

從天體運行上看,“夏至”這一天,正午陽光幾乎直射地球上的北迴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最長,且越往北白晝越長。“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逐漸縮短。

民間有“喫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諺,說的是過了“夏至”,白天越來越短,每天做針線活,用的線也一天比一天少。

“夏至”時,新麥登場。人們在這一天喫麪,既表示“夏至”這天最長,也有慶豐收,嘗新麥之意。

“夏至”是盛夏的起點。從“夏至”起,經過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氣溫高、溼度大、不時出現雷陣雨,是夏至後的天氣特點。

羅澍偉結合民間傳統和養生專家的建議說,“夏至”一過,陽盛於外,人體出汗增多,消夏防暑首先要及時補水

可多食苦瓜、芹菜、茼蒿、苦菊等,以利於祛暑益氣、除燥祛溼、生津止渴和增進食慾。

同時做好精神保養,宜晚睡早起,適時午休,避免劇烈運動,注意調息靜心,“心靜自然涼”

來源:新華社

編輯:劉坤

責編:劉非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