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陵村位於昌平縣城以北約20多里,屬游擊區,在這裏發展和建設黨組織,對於更好地開展對敵鬥爭,有着重要的意義。

早在1938年6月八路軍四縱隊挺進冀東路過十三陵地區時,曾留下一支武裝小分隊在這一帶堅持了三個月的遊擊鬥爭,使當地百姓從此知道了有一支共產黨、毛主席領導的抗日武裝,爲後來的建黨工作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礎。1940年,昌延縣委、縣政府先後派王毅、張子豐、常嗣先等一批幹部到慶陵村開展工作。三區區委委員蘇建國等經常到慶陵村,採取個別談話、開小會、佈置工作等方式,在實際鬥爭中發現積極分子,考察發展對象。1940年初夏,慶陵村的郝福田、蘭鳳亭、蘭鳳興、李朝奎等4人經蘇建國介紹祕密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併成立黨支部,郝福田任支部書記。昌平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慶陵村黨支部從此誕生了。慶陵村黨支部成立後,按照上級組織的要求,祕密地開展工作,帶領村裏的鄉親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英勇的鬥爭。他們燒燬敵汽車,破壞敵交通、通訊,張貼抗日標語,懲治漢奸等。

在一天夜裏,他們帶領羣衆,冒着危險,走20多里路,來到敵佔區舊縣至南口間,鋸斷電線杆,剪掉電話線,使敵人的通訊線路不能暢通。他們同駐紮在據點的日僞軍展開了多種形式的鬥爭。破壞敵人的正常生活用水就是其中的一種鬥爭形式。離慶陵村不遠的獻陵村有一口水井,敵據點離這兒近,經常飲用這口井的水。爲了不讓日僞軍喝好喫好,慶陵村黨支部組織百姓用幾千斤木柴把這口井填得滿滿實實。敵人沒有辦法,只得抓民夫到幾里外的昭陵村一個叫九龍池的地方用驢去馱水。黨支部又組織鄉親們到路上設卡截水,鬧得敵人生活不得安寧,惶惶不可終日。

在日軍的瘋狂“掃蕩”中,鬥爭環境非常艱苦和殘酷,黨的地方幹部到農村開展工作,突發情況和危險是經常發生的。慶陵村黨支部和村裏的鄉親們把營救黨的幹部視爲義不容辭的責任,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黨的幹部。在他們的幫助下,有不少同志免遭危難。一次,兩名區幹部正在村裏開展工作,突然一股日軍來到村裏,向外突圍已來不及了,兩個同志的處境十分危險。在這危急的時刻,共產黨員蘭鳳興急中生智,讓兩個同志進了自家的白薯窖,隱蔽起來。他沉着冷靜,以僞保長的公開身份應付着敵人的搜捕,使兩個同志安全脫險。

慶陵村黨支部的建立,點燃了十三陵地區建黨的火種,爲這個地區黨組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爲開闢平北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內容和圖片來源於

昌平區檔案館館藏

昌平區檔案館編研圖書《昌平抗戰記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