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在“重建美國”的理念指導下,美國在科技領域對其他國家的敵視進一步升級。相比特朗普時期,拜登政府對供應鏈安全問題更加“情有獨鍾”。在拜登政府發佈的《過渡時期國家安全戰略指南》中,明確提到大國之間在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開發和部署方面存在激烈競爭,並特別強調了保衛供應鏈安全。相較特朗普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南更進一步武斷認爲“中國是美國的頭號競爭對手”。在此背景下,拜登邀請全球19家大型相關企業就芯片短缺問題召開會議,唯獨將中國企業排斥在外,顯示出意圖結成所謂“同盟”,在芯片供應鏈上與中國“脫鉤”的陰險用心。

事實上,全球供應鏈緊張,特別是芯片短缺的根本原因,正是美國對別國進行鉗制,導致全球產業鏈受到嚴重破壞。比如美國對華爲的制裁一度導致多國企業在恐慌情緒下大量囤積芯片,進一步加劇了“芯片荒”。而美國爲了維護自身壟斷和霸權地位,一再泛化所謂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實體清單”,惡意打壓中國企業和機構。今年4月8日,美國商務部將中國7家實體列入“實體清單”,其中既有國產芯片代表性企業,也有國家超級計算中心。截至目前,中國已有超過300個機構或個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涉及範圍也從技術領域日益泛化。近期,英媒曝光美國國會參議員給美國商務部的信件,內容爲要求對中國所有設計14納米以下的芯片企業實施出口管制。中國市場對於全球半導體行業復甦有巨大帶動作用,在世界芯片產能結構性短缺的當下,美國單方面“去中國化”的危險嘗試可能帶來的潛在傷害不僅是全球性的,也必然會反噬美國本土企業。

爲了擺脫對海外供應商的依賴,拜登在今年2月簽署行政令,要求對美國半導體芯片、電動汽車大容量電池、稀土礦產和藥品這四類產品的供應鏈展開爲期100天的審查,並計劃在一年內完成對包括通訊科技在內的六大部門生產供應鏈的風險評估。但有美國官員坦言,此舉難以根本解決美國積弊已久的供應鏈問題,更無法緩解近在眼前的“芯片飢渴”。

可以說,從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揮出的“亂拳”,到拜登政府將種種政策措施與美國重建戰略深度捆綁的“組合拳”,不變的是以對抗爲主的思路。在全球化日益發展,和平與安全成爲世界期盼的現代社會,這種以所謂保護本國安全爲名對其他國家進行戰略遏制、威脅別國安全的對抗思維是極其不合時宜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