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跨境電商洋碼頭賣國貨

來源:北京商報

跨境電商開始向國貨示好。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洋碼頭悄然上線新項目“大牌好廠”,引入約十幾家國內代工廠商家,現階段以服飾廠商爲主。知情人士透露,未來不排除會嘗試和工廠合作定製產品。電商與代工廠合作早已不是新鮮事,後者將爲跨境電商填充品類,甚至成爲第二增長曲線。但是洋碼頭以買手製起家,其供應鏈與訂購工廠的定製化商品並非一個思路,洋碼頭想要在新賽道跑出來還要補不少功課。

向國貨伸手主打低價

洋碼頭平臺上線了一批“另類”買手。北京商報記者發現,新入駐的商家均爲國內代工廠,數量大約在十幾家,品類包括鞋服、家居用品、箱包眼鏡等。其中,服飾價格在20-300元左右。

從詳情頁上的信息可見,“大牌好廠”的商品正在以大幅折扣吸引用戶。以一家名爲bermosa的工廠廠商來講,其被標記爲BALLY製造商,一款夏季單肩斜跨水桶包的拼團價爲29.9元,而單獨購買的價格達到369元。可見當前平臺正以低價吸引用戶購買。

據部分商家表示,商品爲工廠直髮,物流合作方除了順豐,還包括中通、圓通、申通等,時效大致在2-3天左右。一些商家還向北京商報記者提及,目前自有品牌只上線了洋碼頭。

“‘大牌好廠’這個新項目目前在試水階段,正向用戶調研體驗感受,之後平臺會正式上線該項目。”一位接近洋碼頭的知情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除了服飾,以後還會增加小家電等品類。”同時,該人士還補充稱,“部分工廠資源是從其他平臺挖過來的”。

“近年來電子商務持續的價格大戰已經削弱了整個行業的利潤率水平,大部分平臺都在苦苦支撐,向上遊靠攏,向生產端要利潤成了無奈之選。”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趙振營表示,洋碼頭的這一舉措可以有效改善企業的盈利水平,有利於其下一步的資本運作。

扭轉單一業務

基於買手製的靈活性和海外直郵,洋碼頭在十年間從跨境電商中殺出重圍,然而國際疫情帶來的不可控性,包括物流成本等,難免會對用戶體驗和復購率產生影響。

一位美國買手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物流仍是不可控因素,現貨商品會在1-3個工作日發出,而代購商品則需要等待一週左右纔會發貨,預計8-10天能送達用戶手中。“這主要得看清關的情況。”該買手強調稱。

零售電商行業專家、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認爲,由於國際疫情仍在持續,洋碼頭跨境進口業務難免會遭受影響,對業績增長也形成一定挑戰,因此洋碼頭與國內廠商合作,將其作爲補充業務,是一個重要的轉型。

在單一跨境業務下,垂直電商還面臨擴品類的問題。一位從業跨境電商平臺的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平臺還在研究日本服飾和中古品類的供貨問題。“日本時尚類產品較爲有限,知名品牌不多,如三宅一生、川久保玲等等,單價很高,但產能較低,在國內受衆較少,而日本平價服飾知名度在國內又有限,所以日本服飾類選品比較窄。除此之外,日本的疫情仍然嚴峻,所以對供貨也造成了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與國內工廠牽手,洋碼頭還在進一步探索進口之外的業務。6月16日,其宣佈與MCN機構熱度傳媒戰略合作,進入國內二手奢侈品賽道。

買手製思維能否適配

事實上,洋碼頭不是唯一一家賣起國貨的跨境電商。在考拉海購,除了國內工廠商品,部分國貨品牌如花西子也入駐了平臺。一方面,國貨既能成爲平臺商品豐富度的補充,還能憑藉成本和時效優勢,吸引和覆蓋更多用戶層級。

在國際疫情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無論平臺還是外貿廠商,雙方的契合最終是爲業務拓展渠道,增強抗風險能力。工廠有機會發展自有品牌,在貿易中改變代工貼牌的被動局面。

回望去年4月國際疫情暴發,物流發生熔斷開始,國內諸多代工廠紛紛加速奔赴線上,從外貿轉內銷,部分電商平臺的工廠商家迎來井噴。資料顯示,2020年阿里“春雷計劃”啓動的2個月內,約4萬外貿商家上線1688。而在京喜平臺,其在同年6月計劃開放10萬外貿企業優惠入駐窗口。

在此期間,傳統外貿企業也歷經調整生產線、優化製造環節、提升數字化投入等方面的陣痛,跳出外貿所需的大批量、多流水線生產模式,根據電商靈活且分散的訂單需求將流水線進行柔性化改造。那麼,此次洋碼頭上線工廠商品,未來是否會嘗試C2M模式?洋碼頭相關負責人未向北京商報記者回應。不過,據上述知情人士稱,未來平臺不排除會嘗試和工廠合作定製產品。

從必要商城2014年開啓C2M商業模式,到電商巨頭爭相進入該賽道,以需求端倒逼生產端實現零庫存精準生產,依仗的不僅是平臺海量生成大數據畫像,還有廠商的設計和研發能力、平臺精準營銷和流量扶持能力。這對洋碼頭提出了不小挑戰。

莊帥認爲,洋碼頭以買手製起家,爲海外買手和國內用戶搭建了一個供需對接平臺,然而C2M模式對供應鏈整合把控,平臺、工廠間的協同,以及用戶匹配等維度的要求很高,可以看到除了頭部電商,一些中腰部電商都很難擠入賽道,洋碼頭要切入難度不小。

北京商報記者 趙述評 何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