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连年亏损、偿付能力频频下滑,增资获批后的渤海财险又将如何续写改革故事?

来源:时光智保 

原创 小保 

“渤海财险正面临生死存亡,必须抛开一切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

深陷“缺血”状态多年的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渤海财险”)终于等到了缓解“良药”。

近日,天津银保监局发布批复文件显示,批准渤海财险增加注册资本金约3.48亿元。增资后,渤海财险的注册资本金从16.25亿元变更为19.73亿元。

据时光智保了解到,经过此次增资,渤海财险第一大股东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泰达国际控股”)的持股比例将保持不变,为40.62%,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则将一跃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16.06%。

直线下滑

偿付能力直逼监管红线

纵观渤海财险近年来的财报可以发现,其偿付能力早已逼近监管红线,对于资金的渴求由来已久。

财报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渤海财险偿付能力充足率就开始持续下滑,从2012年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为525%,到了2018年这一数据便降至140.20%。自此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到2019年四季度其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直接跌至112.61%,在财险公司中垫底,成为当时唯一一家综合偿付能力低于120%的财险公司。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其2019年4季度、2020年1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级。

2020年5月,因偿付能力状态持续不佳的问题渤海财险收到银保监会下发的《监管函》,要求公司管理层制定改善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工作计划,切实加快推进增资扩股工作;同时加强经营管理,调整业务结构,扭转持续亏损的不利局面。对此,渤海财险在报告中表示,2019年底年在接受监管约谈后,管理层就谈话内容第一时间向主要股东单位进行了汇报,并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监管要求作出经营管理安排,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公司偿付能力风险防范方案及实施计划。2020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关注偿付能力情况,制定偿付能力应急预案。积极与股东单位沟通,制定了增资扩股方案,力争在三季度增资到位。

从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到,《监管函》下发后,渤海财险的随后两个季度的风险综合评级确实回到了B级,但却没有如期保持,2021年最新披露的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该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降至102.62%,风险综合评级再度下调至C级。

面对偿付能力直逼监管红线的现状,此次增资落定对于渤海财险来说无疑为“雪中送炭”。据了解,该增资方案在今年1月便已提出。据此前增资公告显示,拟增资的3.6亿元由其第一大股东泰达国际控股出资1.46亿元,持股比例不变,为40.62%;原股东之一的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出资2.14亿元,升为第二大股东,持股16.06%;第二大股东澳大利亚保险集团由于未参与此次增资,其持股比例由16.92%下降至13.93%,退居第三;其他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亦相应下降。

连年亏损

重头业务成拖累

对于渤海财险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只是资金问题。连年亏损,亦是该公司跨不过的“鸿沟”。

成立16年来,亏损貌似已经成为渤海财险的常态。据财报数据显示,自2016年至2018年,渤海财险分别净亏损0.18亿元、1.94亿元、1.12亿元,到了2019年亏损更是进一步加大,当年净亏损2.83亿元。2020年终于扭亏为盈,但也只是实现了0.07亿元的微利润,对于公司经营所需的资金来说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时光智保在查阅该公司的财报时发现,造成其连年亏损的根本原因在于车险业务。数据显示,作为渤海财险的重头业务,车险对于公司的保费收入贡献占据了大半个江山,2017年至2019年分别为91.27%、88.6%、88%,然后承保利润却始终处于亏损状态,2017年至2019年分别承保亏损3.1亿元、2.37亿元,、4.5亿元,均超过公司总体净亏损数额。

事实上,自车险综改之后,中小财险处境愈发艰难。亏损,似乎已经成为他们所面临的常态。在此背景下,转型非车险成为唯一出路。据了解,渤海财险已调整业务方向,着力推动非车发展,在2019年度年中工作会上,渤海财险总经理阳建军便提出了“推进车险有质量增长”、“加快推进非车险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等工作重点。但根据渤海财险2020年业绩报告显示,其车险保费占总保费比例仍高达87.75%,调整速度仍有待提升。

在2021年的一季度非车险条线工作会议上,渤海财险分管非车险部的总经理助理毛明光指出:“做好非车险是最大的政绩,不做非车险是最大的失职。车险综合改革前后三年,是行业非车险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公司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大力推进非车险发展,努力提高非车险业务规模占比。”

面对各种待解的难题,正如其国资股东所言 “渤海财险正面临生死存亡,必须抛开一切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那么接下来渤海财险又将如何续写这则改革故事?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