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郭媛丹】京滬高鐵開通運營十年來,全線累計行程超過15.8億公里。《環球時報》記者23日從京滬高鐵相關專家處獲悉,京滬高鐵穿越了京津冀沉降漏斗區和南方深厚層軟土區,區域性的大地整體沉降依舊基本保持了線路平順,保障了京滬高鐵運行安全持續穩定。

  由於高速鐵路運行速度快,對於線路的穩定性和平順性要求高,控制基礎變形沉降尤其重要。大地沉降特別是差異沉降可能帶來高鐵線路、路基、橋樑等基礎設施的沉降變形,從而導致高鐵線路產生不平順,降低列車運行的平穩度和旅客乘坐的舒適度,當不平順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對高鐵運行產生安全隱患。

  京滬高鐵運行十年,發車高密度高,線路還較長區段穿越在沉降漏斗區,那麼是如何保障沉降區高鐵安全?

  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備安全部主任楊懷志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爲了確保安全運營,京滬高鐵各級設備管理者開展智能運維管理探索和運用,並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大數據、GIS+BIM、北斗導航、衛星遙感、無人機智能巡檢、PHM等新技術,結合傳統檢測、信息化技術,不斷完善、融合開發出來的一體化的京滬高鐵智能綜合運維管理系統,並率先在濟南段啓動工程化應用,明後年京滬高鐵全線1318公里將實現設備設施智能化管理,推進高鐵運維由“故障修”、“計劃修”轉向“狀態修”、“預測修”的智能化新模式。

  楊懷志介紹,這套系統上可以將全線高鐵設備從設計、建設到運維的情況,從當前狀態到歷史演變規律,從設備病害的發現到維修銷號全過程都較好地呈現出來,可以更全面、更高效、更智能地爲高鐵設備安全管理提供輔助。

  談及京滬高鐵是如何保障沉降區高鐵安全時,楊懷志介紹,爲了及時發現此類安全隱患,我國高鐵每個月至少進行兩次覆蓋全線的綜合檢測車檢測,重點監測鋼軌的高低、軌向、軌距、水平和三角坑等高鐵線路平順性相關的動態檢測指標,同時對重點沉降區段還會長期開展基礎變形監測,對於達到一定程度的差異變形和動態檢測指標變化區段,及時採取措施予以整治和調整優化,以此來保障高鐵運行的高安全性、高平順性和高舒適性。

  根據楊懷志介紹,京滬高鐵歷年、歷次綜合檢測車動態檢測和基礎變形監測靜態檢測數據都納入了這套智能綜合運維管理系統,在該系統上可以對長時間的檢測、監測數據進行單項和動靜態聯合的歷史數據分析,自動計算出各點位的累計沉降、沉降速率等指標,分析動靜態響應、設備關聯關係和變化規律等,並結合氣候變化、周邊環境變化等情況分析產生原因,根據安全、舒適性卡控指標自動預警,用數據和智能分析爲設備管理和維修提供決策輔助。

  據瞭解,京滬高鐵穿越了京津冀沉降漏斗區和南方深厚層軟土區,區域性的大地整體沉降依舊基本保持了線路平順,對高鐵安全運營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如果出現局部較大差異沉降,比如兩個相鄰橋墩中一個沉降多、一個沉降少的情況,就會對線路平順性帶來影響,如果對平順性影響超過指標,就會帶來安全隱患,需要及時採取各種技術進行抬升或對軌道進行精密調整來確保鋼軌平順性。所以鐵路部門專門出臺一系列規章,加強對基礎變形和線路變形的監控和管理,比如對臨近施工的項目都要求嚴格執行國家和行業標準,對施工技術、工藝等要嚴格管控。“有一次,我們發現某段檢測數據突然出現了加速變化,現場排查發現附近的房地產開發施工單位沒有嚴格按照審定方案執行,擅自抽取了地下水引發了差異沉降,負責該段設備管理的工務部門立即予以制止和應急處置,並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督促施工單位進行了整改。”

  楊懷志進一步介紹說,通過智能綜合運維管理系統中大量、多源監測數據的智能分析,發現基礎沉降不僅具有區域性特徵,也有一定的季節性規律(比如雨季和旱季沉降速度會出現不同的變化),還與基礎設備類型相關聯。“我們可以通過更多的數據分析和規律查找,輔助提出更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和巡檢、檢測監測方案。同時我們也在此基礎上,針對檢測數據顯示出的區段性線路變化情況首創性地提出了線形預防性維護理念,在達到舒適性控制指標前就提前安排專項資金,通過成段軌道精調對線路進行預防性維護,優化線路平順性,從而使得全線線路質量得以提升並保持穩定。”

  楊懷志表示,京滬高鐵運行10年全線累計開行列車近120萬列,發車間隔最短只有4分鐘。“運行十年,發車高密度這麼高,線路還較長區段穿越在沉降漏斗區,正是通過加強檢測監測和數據智能分析,及時準確預警並輔助設備管理單位採取措施,積極採用預防性維護手段,我們的軌道不平順指數從開通到現在一直持續保持穩定,保障了京滬高鐵運行安全持續穩定,也保障了京滬高鐵的旅客們能夠享受安全、舒適出行。這就是用科技保證設備狀態,用設備的良好狀態去保證運營安全的充分體現。”

相關文章